新書|電影已死 or 電影長存?迴應新世紀影像的巨大變遷
電影具有簡單而又複雜的迷人特質,它訴說故事,傳遞意義,激發情感共振和深度思考,也同時發揮着獨特的社會作用。
不可否認,無論是在誕生之初、繁盛之時,還是在許多人聲稱“電影已死”的當下,人們依然會爲自己喜愛的電影如癡如醉。
這是一個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各類屏幕媒體勢如破竹的時代,在不斷變遷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土壤之下,該從何種角度去看待一部電影,依然是所有電影愛好者和相關專業師生備感興趣的話題。
這本《電影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更加註重電影在大衆文化中的影響和價值,以期讓所有電影愛好者都能在暢遊光影王國的同時,理性思考電影美學、道德、社會等層面的問題,形成獨屬於自己的、更成體系且自洽的觀點和表達。
電影既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及媒體機制:在提供數小時的歡樂和愉悅時光的同時,電影本身也值得嚴肅的思考。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僅是電影專業的學生,還有熱愛電影但可能並未掌握必要電影分析方法的大衆讀者。
現在的電影學習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精彩體驗。新技術讓觀衆可以很容易地在各類平臺觀看電影,並獲得相關的信息和評論。互聯網和移動設備增加了我們接觸音像材料的機會,也讓我們更加着迷於其魅力,這一切促使我們許多人在影院以外的空間裡繼續探索着電影和相關媒體,關注的電影類型也不再侷限於故事長片。我們可以在UbuWeb平臺上播放短片,可以觀看帶有評論音軌和特別收錄內容的高清藍光光盤,還可以找到粉絲和專業影迷(這兩類人通常有所重合)的線上社羣併爲之做出貢獻,而YouTube、Vimeo和Film Shortage這些平臺則爲初出茅廬的電影創作者提供了展示的渠道。許多電影愛好者想要學習如何描述他們喜愛的導演使用的電影技巧,並將這些技巧置於電影的美學、歷史和社會背景中進行分析。因此,不論在專業學習上還是在業餘愛好層面上,電影和媒體研究項目的蓬勃發展已經不足爲奇了。
本書的目標讀者雖然擁有廣泛的信息源,但可能還未掌握將電影看成一種美學和文化體系的方法和框架。書中會通過詳細解讀和邏輯論證來爲讀者傳授這些方法,諸如此類的實踐對於思考媒體相關的問題來說至關重要。這些材料有助於讀者理解電影技術和專業術語。材料中重點強調的研究技能和修辭策略能讓學生對電影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本書鼓勵讀者在學習電影形式、視覺風格和聲音知識的同時,也去培養自己的解讀技能,而不是將文中討論的對象侷限於某一個章節的主題。
這個版本新在哪裡?
在第4版中,我們對每一章都進行了修訂,增加了對當代重要電影作品的討論,介紹了電影研究的最新現狀,並對電影業正在發生的關鍵變化做出了迴應。新版中增加了對經典電影和當代電影的解讀,還穿插着對現有電影理論的深入討論,內容涵蓋聲音至紀錄片等。本書第15章經過了重大修訂,關注點不再只是電影本身,而是將電影研究方法與新興的屏幕媒體(screen media)形式聯繫了起來。新版第15章反映了電影研究領域中更大範圍內的變化,因爲現在的電影研究和教學更注重討論和綜括媒體研究相關領域的問題,在這種媒體研究中,電影只是觀衆消費(和製作)媒體內容的衆多平臺和經濟體系之一。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在第15章之前獲得的解讀技巧可以作爲一個有用的起點,幫助他們研究小屏幕媒體和用戶界面。我們希望這些變化可以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們的熱情,並推動有關電影和其他媒體的學術研究和批評。
第4版的重要修訂內容
我們還對新版文本進行了調整,突出強調了本書的一個核心特點,即幫助學生把對電影的想法轉化爲書面分析和批評。以下是一些重要更新內容:
◎ 爲了強調電影研究不僅僅是對經典作品的頌揚,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髮展的領域,本書每一章都介紹了新的電影作品和電影研究成果。對新電影的討論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經典作品和當代流行電影之間的聯繫。
◎ 第3章新增的《月光男孩》(Moonlight,2016)附註解影評能指導學術領域外的觀衆撰寫影評。這個例子展示瞭如果缺乏明確正式的論點,影評可以如何圍繞一箇中心點來構建。
◎ 第4章新增了一篇深入分析《逃出絕命鎮》(Get Out,2017)的文章,該文展示了敘事結構中的核心概念對學習和欣賞“當代經典”(modern classic)的重要性。我們希望鼓勵學生在走出校園觀看電影時成爲更具批判性的觀衆。
◎ 本書新加入了一些語境化的閱讀材料,內容包括:《野馬》(Mustang,2015)和不同的說明類型(type of claims);《神奇女俠》(Wonder Woman,2017)中的服飾;《鳥人》(Birdman,2014)、《維多利亞》(Victoria,2015)和長鏡頭美學;《爲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2013)中口語的使用;《極盜車神》(Baby Driver,2017)的剪輯節奏;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查寧·塔圖姆(Channing Tatum)和明星文本(star texts);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 test);《銀河護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2014)和系列漫改動作片中的女性角色;《愛樂之城》(La La Land,2016)和種族意識形態;《美國隊長2》(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2014)和類型互文性;《消失的愛人》(Gone Girl,2014)、黑色電影和女性主義;以及當代導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這些閱讀材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爲複雜、更基於理論的電影研究方法。用當代電影舉例可以使電影理論貼近學生的生活,拓寬他們對電影解讀的認知。
本書結構
本書分爲三個部分。前三章介紹了電影分析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些基本策略,幫助讀者理解電影產生意義的方式。第3章正式提出了本書核心觀點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構建書面論證來提高解讀和評價電影的技能,這在電影分析中是至關重要的。
第4章至第9章構成了本書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研究了電影的基本元素,包括敘事形式、場面調度、攝影、剪輯、聲音,以及敘事電影之外的其他類型。這些章節可以讓讀者學會觀察並用詞彙描述特殊視覺、聲音、敘事技巧及它們對觀衆的潛在影響。這些觀察、描述的技能可以作爲基礎方法,用於構建思路清晰、考慮周詳的解讀。“技巧實踐”部分會示範某些特定技能(例如識別鏡頭選擇的能力)如何構成解讀某個場景或某部影片的基礎。章節末尾的“電影分析”會以某部特定電影[如《逃出絕命鎮》《捕鼠者》(Ratcatcher,1999)和《午後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1943)]爲例,討論該章節的關鍵主題之一。每篇文章都示範瞭如何組織和發展一個論點,並以此來論證某種解讀。此外,每篇文章附帶的學習筆記會提供實用的修辭策略,就如何組織段落或結合外部研究等主題進行講解,幫助讀者掌握第3章中傳授的寫作技巧。到第9章章末時,讀者應該有能力使用第3章概述的4種模式中的任意一種進行寫作,並運用恰當的術語來構建關於電影的有力論點。
第10章到第15章不再關注文本分析,而是帶領讀者思考電影和文化之間的關係。這些章節致力於給出批判性框架,幫助我們探討作爲一種社會與經濟機制的電影。第10章首先討論了電影和意識形態,以此強調電影製作是一種社會機制,它可以體現、踐行或抵制某種文化的信仰體系。我們重點關注代表美國電影業的好萊塢,探索主流電影反映或抵制美國價值觀和信仰的方式。在第11章中,我們討論了電影業繁榮背後的多種國家和國際背景,並介紹了不同電影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第12章、第13章和第14章分別涵蓋了明星、電影類型和電影導演,探討了以上元素在電影製作、推廣和觀衆口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進一步地,這些創意單位又能逐一爲分析觀衆如何消費和解讀電影提供概念框架。第15章探討了數字媒體格局的鉅變如何影響明星地位、電影類型和作者身份的性質和功能。總而言之,這些章節能使讀者超越對個別電影的文本分析,開始進一步思考電影學者如何處理電影與其所處的社會背景之間的多種關係。當讀者讀完這些章節時,他們將能夠自主提出與電影這一文化機制有關的問題,並就電影研究課題開展獨立研究。
本書特色
學習目標:每一章的開頭都會介紹本章的學習目標,有助於讀者學習本書內容並增進對電影的理解,在每章末尾也有相應的要點總結。
技巧實踐:第4章至第9章的“技巧實踐”部分會運用重要的概念和電影技巧來分析和解讀一場戲、一部電影或幾部電影。這一部分強調的觀點是,掌握定義和概念並注重細節的最終目的是形成豐富的解讀。
專欄:第2章到第8章的專欄部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電影製作過程,包括從業人員和商業模式。
電影分析文章:在第2章以及第4章到第9章中,電影分析文章會對一到兩部電影進行認真細緻的討論,探究該章涉及的主題(例如佈景)。頁邊的學習筆記會介紹文中使用的修辭策略,闡明文章作者從搭建基礎內容(如收集細節)到昇華概念(如產生想法和組織論點)的過程。
電影學術研究和電影批評範例:第10章至15章中列舉的電影學術研究和電影批評範例闡明瞭電影研究領域的關鍵探究模式(例如類型批評),並使讀者熟悉電影寫作在概念和修辭上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章節末尾列出的參考文獻爲學生指明瞭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各類電影中的相關案例:相關電影案例可以在不犧牲學術嚴謹性的情況下吸引讀者的興趣。本書在關注故事片製作的同時,也對先鋒電影和紀錄片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並涵蓋了一些非好萊塢製作的重要電影。
重要詞彙:每章中討論的術語都會得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