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行業格局洗牌:江蘇信託淨利潤第一,英大信託、華鑫信託、建信信託、陝國投排名躍升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道

信託業轉型陣痛還在繼續。

日前,53家信託公司的2024年上半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陸續完成披露。《中國經營報》記者從信託公司方面獲取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53家信託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22.2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07.79億元,整體下滑20.97%。淨利潤方面,今年上半年,53家信託公司合計實現淨利潤168.6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31.27億元,下降27.09%。

可以看到,信託行業整體承壓。進一步就業績排位來看,半數以上信託公司營收、淨利潤出現同比下滑,但也有通過改革轉型取得成效的信託公司實現逆勢增長,行業格局再度“洗牌”。按淨利潤表現排位,去年同期的前十座次出現大面積調換。其中江蘇信託上升兩個排位,以15.59億元的淨利潤拿下“頭號交椅”,英大信託、華鑫信託、建信信託、陝國投等同樣實現了兩個排位以上的逆勢攀升。

電力系信託實現逆勢增長

整體來看,2023年上半年淨利潤排在前十的信託公司中,有5家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排位上行,有3家穩住排位,未發生變化,有兩家因業績承壓而滑出前十。其中,在排位上升的信託公司中,電力系信託表現較爲突出。以排名上升兩位的英大信託、華鑫信託來看,近年來兩家機構均在深度推進產融結合,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改革轉型成效顯現較爲明顯。

其中,英大信託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6.28億元、淨利潤10.94億元,同比增長均超20%。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變化最大,較去年同期的-1.83億元,由負轉正爲收益5755萬元。作爲“電力系”央企信託,英大信託股東單位包括國網英大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3.49%)、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持股25.00%)、濟鋼集團有限公司(持股0.82%)、山東網瑞物產有限公司(持股0.69%)。依託股東優勢,英大信託特色化、專業化經營在業內較爲突出。尤其是在電力產業鏈、清潔能源領域方面具備較強優勢,在電力行業產融結合方面頗具業內口碑。

同時,作爲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專業從事信託業務的非銀金融機構,華鑫信託方面同樣持續推進產融結合、專業化改革轉型。華鑫信託相關人士提到:“目前,公司將產融結合作爲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設產融結合部門,配強人才力量,進行業務模式創新,探索產融結合實現途徑。信託在制度、產品設計、節稅等方面具備優勢,公司精準運用信託‘工具箱’,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則,爲集團內主業單位制定金融服務方案,提供更爲適配和便利的金融服務,目前已完成全年規模目標的110.79%,上半年實現淨資產收益率10.69%,超額完成預算進度和登高目標進度。同時,在推進綠色金融方面,上半年已完成年度服務集團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託產品任務目標,綠色信託完成全年規模目標的148.12%。此外,因推動產品創新與模式創新轉型,上半年轉型業務的營收貢獻度進一步提升。”

除了電力系信託,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表現較爲穩健的江蘇信託此次再度拿下“榜一”,作爲江蘇省國信集團的主要成員企業之一,江蘇信託戰略聚焦在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方面,近年來致力於打造“金融持股、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信託服務”四大業務平臺。2024年上半年,江蘇信託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實現淨利潤15.59億元,不僅淨利潤超過營收規模,其淨利潤增長達到2.62億元,這一增幅也在上述53家信託公司中排在第一。細分來看,其今年上半年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也較去年同期出現了相對較大的增長。

地產信託收縮VS標品崛起

上述行業格局變化的背後,是信託業轉型改革的持續推進。

今年5月,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2023年度中國信託業發展評析》。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我國信託資產規模餘額爲23.92萬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2.79萬億元,同比增幅爲13.17%。同時,資金信託總規模達到17.38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5.59%。從資金信託投向結構來看,投向證券市場(含股票、基金、債券)的規模合計爲6.6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1.52%。證券投資信託的配置中,組合投資佔比爲71.62%,信託公司專業化的資產配置能力逐步增強。值得注意的是,投向房地產的資金信託規模爲9738.61億元,同比下降20.43%;投向基礎產業、工商企業的信託規模爲1.52萬億元、3.89萬億元,同比均出現小幅下滑;投向金融機構的規模爲2.37萬億元,同比快速增長17.76%。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此提及,與過往高峰期相比,信託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資金規模和佔比大幅下降,傳統房地產信託業務作爲信託主營業態的時代已告終結。同時,投向證券市場、金融機構的規模和佔比持續提升。這一數據變化主要源於,“資管新規”以來,信託公司根據“業務三分類新規”(注:《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要求,大力發展標品信託,培育金融市場投資能力。

以近兩年標品業務規模增長較快的中誠信託爲例,今年上半年,中誠信託淨利潤行業排位,較去年同期的第九位,再逆勢上升一位。在排位變化背後,去年年末,中誠信託標品信託業務年末規模達2588.25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中誠信託管理的標品信託業務總規模已超4000億元,環比增幅明顯。

中誠信託方面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標品業務規模的放量,主要得益於投資於債券市場爲主的標品信託業務快速增長。當前,中誠信託從產品收益、開放週期、投資策略等方面,搭建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標品信託產品線,產品以現金管理和債券投資爲基礎,涵蓋固收類、混合類、權益類產品類型,資產投資涵蓋存款、利率債、信用債、私募證券投資基金、FOF等。

“作爲創新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中誠信託自2022年起大力發展標品信託業務。期間進行了自上而下的組織架構調整,優化業務部門職能和內部結構,引進專業人才,組建專業化團隊開展標品信託業務,同時加大投資管理系統和交易估值登記系統建設,爲標品業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全面保障。”該人士提到。

轉型陣痛期尚未過去

“當前信託行業主要存在宏觀經濟環境的挑戰、監管政策的持續收緊以及傳統業務模式面臨的轉型壓力。這既是行業週期性調整的表現,也是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必經階段,雖短期陣痛顯著,但長期看有助於行業健康發展。”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餘豐慧提到。

更進一步來看,兼具信託、券商任職經歷的私人財富管理師武蘇偉提到,當前信託公司業績上的承壓,主要還在於機構仍處於轉型期陣痛中。“有的信託公司目前主要工作已成爲處置不良和保兌付。一方面,舊的業務模式難以爲繼,如依託房地產和政信等的傳統非標業務實現‘躺贏’已成爲歷史。不管是作爲通道還是主動管理,信託業‘輕鬆賺差價’已成爲過去。加上今年對於城投非標的嚴格限制,以及今年1到5月城投融資規模出現同比較大幅度的下降,舊有業務模式的壓力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轉型標準資產方面,在規模不足的情況下,利潤有限,佣金收入體量整體較小。尤其是,近幾年資本市場表現相對疲弱,後端超額收益較難提取。”

面對短期尚難結束的轉型期陣痛,信託機構要如何應對實現平穩過渡?

從行業趨勢來看,曾剛認爲,未來行業還將繼續迴歸信託本源,持續加強證券市場的專業能力建設,通過構建與其他資管機構的差異化競爭,拓寬信託公司參與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武蘇偉進一步提到:“信託企業迴歸信託本源,旨在切實發揮出信託的功能,不再定位爲補充銀行存貸款不足的工具,也不再是一個理財產品和代銷機構,而是真正發揮資產隔離和財富傳承的法律作用。目前各家信託公司都在探索轉型路徑,有的機構提出堅定轉型標準資產,亦有機構研究公益方向,還有機構探索家族信託業務。比如建信信託的家族信託業務,依託於建行龐大的超高淨值客戶和股東優勢,在家族信託領域具有行業領先優勢。”

可以看到,在標品業務持續深耕的中誠信託,正在持續墊高能力壁壘。上述中誠信託相關人士提到:“下一步,中誠信託將進一步全面規範標品信託投資決策流程,強化投資決策管理,持續優化運營管理機制,不斷提高投資管理能力、投研和交易能力,進一步完善投資管理系統化數字化建設等,大力開拓創新性資產管理信託業務,以高質量轉型助力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積極探索公益方向的中信信託、上海信託,前者在公益、慈善信託等方面已取得較爲明顯的規模優勢,後者在教育、醫療、精準扶貧、環保等領域亦已逐漸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特色。

家族信託領域,近年來入局者激增。根據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數據,在“業務三分類新規”2023年6月實施到2023年年末,共有54家信託公司開展了2798筆家族信託業務,成立規模爲466.10億元;共有38家信託公司開展了2077筆家庭服務信託業務,成立規模爲37.85億元;共有39家信託公司開展了10764筆保險金信託業務,成立規模爲683.81億元。信託機構“跑馬圈地”,家族信託領域競爭也日趨激烈。

整體來看,餘豐慧提到,信託業的轉型改革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部分信託公司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中信信託、平安信託等通過深耕財富管理市場,發展標準化產品,以及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實現了業務結構的優化。總結相關經驗可以看到,“信託企業在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方面,首先應要合規爲先,適應監管要求,清理非標資產,減少風險敞口;其次要多元化佈局,探索家族信託、資產證券化、綠色信託等新興領域;再次要加強風險管理,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強化項目篩選和資產管理;最後要強化科技賦能,利用金融科技優化服務流程,提高運營效率。此外,每家機構的具體情況不同,轉型策略還需因地制宜,持續創新纔是長遠發展的關鍵。”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