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會如何避免“失控”

近年來,許多地方和部門做好新聞發佈的意識越來越強,召開新聞發佈會的頻次越來越高。新聞發佈會成爲黨委、政府與公衆溝通的“黃金渠道”、各方獲取權威信息的重要源頭。然而,也有的發佈會效果不佳,甚至成了“事故”現場,對地方形象造成損傷。

覆盤衆多失誤的案例,大多是因認識不到位、準備不充分。那麼,如何準備好一場發佈會,儘可能降低出事概率、提高出彩機率?筆者梳理了七個方面。

一、準確認識新聞發佈會是“什麼樣的存在”

實際工作中,新聞發佈有多種形式,如舉行新聞發佈會、政策吹風會、記者見面會,或是以官方名義發佈新聞公報、聲明,答覆記者問詢、開展網絡新媒體發佈等。這其中,新聞發佈會具有權威性高、公開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比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全會精神;外交部常態化召開記者會,發言人會就國內外重大問題迴應表態,展現大國外交形象。

需要認識到,與其他形式相比,新聞發佈會更正式,準備程序更復雜。相關部門應該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新聞發佈會,提前認真做好充分準備,以足夠“信息量”支撐發佈“含金量”,力求每一場新聞發佈會都能實現目標、取得實效。但一些部門仍存在認知偏差,把新聞發佈會當作隨便應付的一場會,以爲是走過場、念稿子、做樣子;有的習慣於宣傳成就,大段大段地自我表揚;有的對着記者和公衆部署工作、提要求……這些都是對新聞發佈會內涵意義的“矮化”和“歪曲”,這樣的發佈會難免開出事。

二、把握好開新聞發佈會的時機

新聞發佈會不能爲開而開,應把握好召開動機和時機。比如,相關文件規定:重特大事故發生後,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佈會;又如,重大政策發佈要與政策制定出臺同步考慮,並根據情況持續開展解讀,推動政策有效落地實施;再如,主動設置議題的新聞發佈會,要把握時效,不能等到新聞變“舊聞”,再去“炒冷飯”,那就失了“鮮味”。

此外,還應保持必要的發佈節奏。特別是一些不常召開發佈會的部門,要瞅準時機、精心策劃,主動開展發佈活動。

三、把“你想說的”變成“別人想聽的”

新聞發佈會傳遞黨委、政府的權威聲音,必須把想說的說清楚、說充分。如果不對政策、材料進行篩選轉化,而是照搬照抄、拼拼湊湊,搞“大水漫灌”式發佈,那麼羣衆很可能聽不進、聽不懂,免不了反感和吐槽。

因此,準備發佈稿時,應強化受衆思維,努力把核心信息點拎出來,把政策和羣衆的連接點找出來,把社會潛在的興趣點挖出來,有的放矢、“精準滴灌”,才能讓羣衆願聽想聽。此外,還需善用大白話、深入淺出地說,通過舉例子、講故事、打比方等生動形象地說,讓羣衆聽得過癮、解渴。比如,2022年,在麗水市委舉行的“‘浙’十年·麗水”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主發佈人以8件具有特殊意義和麗水辨識度的物品,如一瓶麗水山泉、一座梯田模型、一杯咖啡等,生動介紹區域發展變化,找準宏大主題與百姓生活的結合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把“別人想聽的”變成“你要說的”

新聞發佈會不是“你聽我說”式的單向傳播,而是臺上臺下的雙向互動和場內場外的多向聯動。如果對記者的疑問、羣衆的關切充耳不聞,一味自說自話,搞脫離羣衆的“內循環”,就會受到詬病和批評。

因此,在發佈前,可以主動向媒體記者徵集問題,從社會輿情中研判關注點,及時開誠佈公地解疑釋惑,避免留下不必要的想象空間、謠言滋生空間。今年兩會的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等五部門一把手共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發佈會罕見地持續了143分鐘,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熱點問題都得到迴應,有效引導了社會預期,與會記者點贊“乾貨滿滿”。

五、風險管理要從會前開始

有句話說,最大的風險,是看不到風險。籌備一場發佈會,首先需要樹立風險意識。比如,發佈話風不對、內容“水”的風險。說套話大話,上不接天線、下不接地氣;明明開的是新聞發佈會,卻不含“新聞”量;面對亟待迴應的熱點問題,卻“顧左右而言他”。又如,不熟悉發佈內容的風險。有的發佈人全程低頭念稿子,甚至用指頭點讀,本來稿子是爲人服務的,卻變成了人圍着稿子轉。再如,“彈藥”準備不足的風險。在答問環節,一些發佈人因準備不充分,或是不理解記者的提問內容,導致答不上來或答不到點上。

因此,發佈人事前需要準備大量的答問參考,包括超出主題範圍的內容,以及對近期本領域熱點問題的迴應。“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否則,發佈會就可能有“脫軌”“失控”的風險。此外,發佈會現場管理、發佈人形象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風險。發佈會的“坑”不少,但高度重視、提前防範和準備,風險可以更有效規避。

六、不能只想着“無心插柳”的成功,要多做“有心栽花”的準備

新聞發佈效果與媒體傳播密不可分。好的內容能吸引記者主動報道,有句話說:“真有新聞性,擠破腦袋也要來;沒有新聞性,三請五請也不來。”實際上,沒有新聞性的發佈會,記者哪怕來了,也不過是多發幾篇大同小異的“豆腐塊”,激不起“水花”來。

好內容不能指望“無心插柳”,而要“有心栽花”,擦亮“新聞眼”,策劃“引爆點”。比如今年3月,浙江一個90後女孩家裡沼蝦突然大量死亡,上午在網上求助,下午就得到專家救助,她寫了一篇帖子,衝上熱搜。在隨後的省委一號文件新聞發佈會上,省農業農村廳發佈人主動迴應這一熱點,引得網友紛紛點贊、多家媒體報道。此外,可以把最想傳播的關鍵信息,用心打磨成標題句,進而“遞”到記者眼前、送到“大小屏”上。像日前的一場國新辦發佈會上,財政部部長表態“請大家放心”,擲地有聲又飽含信息量,引發媒體競相報道、社交平臺刷屏傳播。

浙江一名90後女孩通過網絡向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求助後得到反饋 圖源:“錢江晚報”微信公衆號

七、新聞發佈會的準備,絕不是從一場發佈會開始的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但新聞發佈則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發佈會的準備不能“臨時抱佛腳”,而是“功夫在平時”。

對於發佈人而言,應保持敏銳、與時俱進、常學常新,涵養深厚的理論水平和媒介素養,練就“臺下十年功”;不斷錘鍊話風文風,做到表達準確又生動,讓新聞發佈可感可親,牢牢抓住“臺上三分鐘”。對於地方、部門而言,“做得好”才能“說得好”,“”,只有在實際工作、點點滴滴中積累羣衆的信任感、滿意度,關鍵時刻新聞發佈才能真正有公信力、引導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珍惜每一次溝通對話的機會,以“盡精微”的準備,努力讓每一場新聞發佈會“致廣大”。

來源 | 浙江宣傳

值班編輯 | 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