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臺海危機沒贏家 三方應剋制

身爲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的裴洛西,向來在公開場合不吝於力挺臺灣,而努力拓展國際空間的臺灣,也希望爭取更多國際重要人物的支持,因此裴洛西能夠訪臺,本是值得興奮和期待之事,然而,裴洛西訪臺的時間點卻正逢中美關係最不宜的時刻。

首先,從大陸內部局勢看,中共即將在秋末舉行「二十大」,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爲穩固其破例的第三任期之路,在主權議題上,尤其最敏感的臺灣主權問題上,絲毫沒有退讓的空間,姿態只能強硬不能放軟。再從經濟層面看,大陸經濟明顯放緩、國內面臨疫情挑戰和房地產和金融等危機,大陸領導人此時以臺海議題大做「民族主義」文章,正可以轉移國內部分不滿情緒。

對外方面,中美元首時隔五個月在7月28日舉行通話,雙方好不容易重建對話窗口,力圖化解分歧,但裴洛西訪臺讓中美降低敵意機會付之流水,可預見中美關係將因裴洛西訪臺惡化。再者,俄烏戰爭加深全球對臺海發生戰事的疑慮,美國又持續強化印太戰略,擴大盟友圈包圍中國,迫使中國必須做出強硬迴應。

中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正在加快追趕美國,而雙方又敵意日深,在兩者國力消長之間,越接近國力的「死亡交叉點」,越可能爆發大規模的衝突。裴洛西的訪臺,中美互不退讓,就是兩強激烈碰撞的重要徵兆。

臺海若爆發戰爭,將是「三輸」局面。對美國而言,俄烏戰爭使得全球局勢動盪,本身政治和經濟壓力頗重的美國能否在東亞再闢一戰場,是一大問號;對中國而言,軍事實力仍難敵美國,此時與美國決裂一戰,理當沒有勝算,影響後續政權能否穩定;對臺灣而言,中美一戰臺灣將難逃成爲主戰場,經戰火蹂躪的臺灣讓人不敢想像。

依目前臺美中三方軍事部署看,多屬威嚇和防禦層面,仍保持一定安全距離,臺海短時間爆發大戰可能性較低。但此時三方更應自我剋制,避免擦槍走火。隨着裴洛西3日結束訪臺行程,將是三方淡化危機的關鍵期,切莫讓緊張局勢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