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一顆“膠囊”的神奇旅行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胡喆、孔祥鑫患者拿起一顆感冒藥大小的“膠囊”,在醫生的鼓勵下隨水一同服下。不到一分鐘,這顆“膠囊”在患者的胃裡開始“變身”,伸出自己的“三頭六臂”大顯神通。

此時,透過發光燈管、磁定位芯片和探頭,我們的“膠囊”開始對胃裡進行巡視,很快就鎖定了病竈的位置--拍照、取證、圖像回傳。大功告成之後,這顆“膠囊”完成了它光榮的使命,順着腸道自然排出體外,結束了這場神奇之旅。此時醫生看了看錶,前後僅用時一刻鐘。

22日,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論壇上,來自意大利比薩聖安娜大學生物醫學機器人教授保羅·達里奧向現場專家學者科技迷們,講述了這個略帶科幻色彩故事。故事當中主角,便是他提到的這顆神奇的“膠囊”。

別看它外觀與常見的感冒膠囊並無二致,卻是個標準醫用膠囊機器人。通過膠囊機器人來完成內鏡檢查,患者不用再像接受傳統內鏡檢查那樣“談鏡色變”,忍受不適和痛苦。

保羅·達里奧介紹:膠囊機器人的檢查效果絲毫不輸給傳統內鏡,且操作十分簡單,使用起來方便、衛生,交叉感染可能性很低,患者體驗更勝一籌。

“膠囊機器人雖小,但 肚子 裡卻藏着300多個元件,包含100多項技術專利。” 參與這項技術研發的郇丹丹博士告訴記者,膠囊機器人讓胃部檢查變得可控。患者只需吞下一顆普通膠囊藥物大小的機器人,就能把隱藏在患者胃裡的病竈全方位展示出來。

據瞭解,中國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成功研發膠囊內鏡機器人並投入臨牀使用的國家。自主研發生產的膠囊內鏡產品成本3000-5000元,易於被患者接受。目前國產膠囊內鏡機器人技術已在中國100多家三甲醫院和200多家體檢中心應用。

目前,膠囊內鏡機器人檢查項目還沒有納入醫保,幾千元的檢查費仍是擺在許多患者面前的一道門檻。對此,郇丹丹告訴記者,隨着技術的進步,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下降以後,會相應下調膠囊內鏡使用的費用

藉助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讓醫生克服人類能力侷限性,從而使更多患者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蠕蟲”機器人、“章魚腳”機器人、牽引按摩機器人紛紛亮相……越來越多的“黑科技”正在或即將被運用醫療衛生事業當中。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常務副主任王廣志認爲,機器人就如同醫生的“第三隻手”,藉助它們能使操作更加準確、微創、穩定,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原標題新聞鏈接:一顆“膠囊”的神奇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