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交流本是互學互鑑 給陸生扣上統戰帽子太惡意
陸生團3日參訪淡水滬尾𪿫臺、淡水河岸步道、紅毛城等地,前總統馬英九(中,背對戴帽者)當起導覽員,陸生專心聆聽。(鄧博仁攝)
交流本就是互學互鑑的過程,給陸生扣上統戰帽子太惡意。(本報系資料照片)
來臺訪問的陸生提「中國臺北」說惹議,遭綠營民代和側翼羣起而攻之,當事女學生自責落淚。值得注意的是,陸委會主委邱垂正4日纔剛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表示,陸生相關言行涉及矮化臺灣,傷害臺灣人民感情,造成臺灣社會不安、民衆意見對立衝突,要祭出行政處分。但隔天5日的陸委會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樑文傑修正口徑,強調陸委會沒有指責個別學生之意,而是將矛頭指向馬英九基金會危機處理不當、反倒成爲提油救火。
這次引起風波的「中國臺灣」,充其量只是兩岸習慣用語的差異。根據中華奧會1981年3月23日與國際奧會於瑞士洛桑簽訂的協議,臺灣選手此後參加的奧運相關賽事,正式名稱就是「中華臺北」。
說出「中國臺北」的復旦大學學生宋思瑤今年就讀大四,這也意味着,至少她從初三開始的記憶,在陸媒上看到的新聞,都是以「中國臺北」指稱臺灣運動員。因此當她在受訪時,以「中國臺北隊」祝賀臺灣棒球隊獲世界12強賽冠軍,相信是她發自內心、脫口而出的讚美,而非如同綠委所指控,是經過精心算計要矮化臺灣的說法。
綠委吳思瑤更指責馬英九基金會,不要假着學生、學術、體育交流之名,坐實的卻是中國的統戰手法,「這不是統戰,什麼纔是統戰?」更是對大陸事務不懂裝懂到了極點。
何謂統戰?拋開枯燥的學術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立場不同的人,拉到自己這方的陣營,支持認同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如果宋思瑤真如同綠委所說,刻意要在媒體麥克風前說些什麼以「遂行」其統戰目標,會傻到說出得罪綠營的話嗎?
相較於陸生團發生的風波,民進黨官員自己的表現又如何?
在陸生團抵臺前一天,有匿名官員向綠媒爆料,陸生團裡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是要來臺灣執行統戰任務的。打個比方,陸委會在大街上公開歡迎陸生團,但卻有其他政府官員在背地裡使絆子,找了黑道幫派份子,把客人拖到暗巷裡暴打一頓,先來個下馬威再說。
對照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11月13日所說的,可用三個標準檢視陸生團是否「真交流」,民進黨政府用匿名官員放話的方式所展現出的具有綠營特色的臺灣民主制度,毫無交流誠意,更是貽笑大方。
交流本來就是互學互鑑的過程,給陸生扣上統戰的帽子不僅惡意,也缺乏氣度。
馬政府時期頻繁的兩岸交流,曾有不少陸媒採訪團赴臺。記得有一回,陸媒團從北到南,走訪臺北101、北投圖書館、臺達電節能廠房等分散在臺灣各縣市多處的綠建築。陸媒當時刊發了很多相關報導,介紹臺灣在綠建築的發展,得到過哪些世界級評獎肯定,讓大陸的產、官、學界借鑑臺灣在綠色建築領域先進的軟實力。
兩岸交流的精神和關鍵就在於此:學習他人之長,補足自己之短。令人無法理解的是,綠營在高喊「臺灣價值」、「臺灣優先」、「抗中保臺」的同時,遑論去肯定,就算只是平實的「正視」中國大陸的進步和發展,爲何都如此困難?
到底是誰賦予綠營的自信,以爲大陸還是二、三十年前的大陸,需要緊緊依附於臺商的投資與技術加持,臺灣人還可以高高在上的裨睨天下?
綠營及其側翼只會成天給民衆灌迷湯,異口同聲誇讚民進黨政府在許多領域打造臺灣成爲「世界南波萬No.1」,拒絕去實地深入瞭解只有一海之隔的中國大陸現在的發展現況,只要一聽到中國、大陸等關鍵字,就會選擇性的接收負面新聞,膝反射式的裝聾作啞。
臺灣民衆單方面長期接收這種偏頗的資訊,沈浸在被民進黨政府餵食的各種小確幸裡,最後只會讓自己成爲坐井觀天的無知青蛙,愈來愈弱化在世界上的競爭力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