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民間扮安全閥 兩岸不陷敵意螺旋

臺北市長蔣萬安日前率團訪問上海,凸顯兩岸官員作風不同,無形中彰顯兩岸交流的意義。(中新社)

兩岸氣氛低迷已久,不只官方老死不相往來,民間交流在過去幾年也顯得暮氣沉沉。但隨着今年兩岸民間交流逐步回溫,爲兩岸民間注入新動能,也重新找回兩岸關係丟失已久的「安全閥」。之前雙城論壇期間颳起的「蔣萬安」風潮,一定程度凸顯兩岸官員的作風不同,無形中更彰顯兩岸交流的意義。

過去8年期間,如果用「窒息」來形容兩岸交流窘況,一點也不爲過。兩岸關係跌宕起伏有其主客觀的時空條件限制,去談論或計較兩岸雙方誰該負責任,很容易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僵局。

兩岸官方溝通中斷當然滋事體大,但若連民間都捲入敵意螺旋,恐怕纔是真正壓垮兩岸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人形容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的安全閥,正是這個道理。在兩岸官方彼此臭臉以對下,民間如果還能保持交流、接觸,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官方緊張態勢,甚至扭轉整個兩岸關係的氛圍。

所幸今年大陸對臺政策調整,重新開啓許多民間交流的管道,撇除掉所謂「認知作戰」的政治臆測,陸方作法仍有值得肯定之處,而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這一兩年來,也在逐步調整其兩岸政策,以相對和緩政治語言來消弭飄蕩在兩岸上空的烏雲,無形中也展現臺灣的民主韌性。

以臺北市長蔣萬安率團訪問上海爲例,一方面彰顯上述所言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安全閥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以實際行動展現截然不同的臺灣官員行事作風,蔣親民作風攤在大陸民衆目光下,讓對岸民衆得以近距離目睹,臺灣的制度、臺灣人的生活方式。

逛夜市、與民衆話家常、脫下西裝打起籃球,這些蔣萬安在大陸的一言一行,對臺灣人而言其實司空見慣,一點也不稀奇,但對大陸老百姓,卻是「難得一見」。所謂的「臺灣價值」就在對岸的衆目睽睽下流露出來,也得以讓大陸的官員真正體會如何尊重臺灣的制度與生活方式,而非嘴巴喊喊。而這或許是兩岸民間交流所欲表達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