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居住正義跳票 還玩收割老招
民進黨今年7月第20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行政院長陳建仁細數政府居住正義的相關政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爲解決弱勢與青年居住需求,蔡英文總統上任時開出八年蓋廿萬戶社宅,但七年半過去了,社宅僅完成九萬戶,賴清德八月繼續高喊「百萬社宅」,政院又趕在大選前夕加碼喊「一二一年達一百萬戶」,這豈非掩蓋政見跳票事實,又再大開空頭支票嗎?
臺灣青年飽受高房價之苦,回顧小英總統二○一六年「居住正義三支箭」政策,包括杜絕炒作房市、健全租屋體系、興建廿萬戶社會住宅等,如今臺灣房價所得比已高達九點八二倍,年輕人不吃不喝十年才能買房,租屋黑市亂象仍未解,社宅也跳票,三支箭可說是完全「脫靶」。
而檢視社宅政策,跳票主因在於,前期中央將主要執行者放在「地方政府」身上,但地方政府在第一線,面臨居民抗議、土地難尋、營建成本高漲等難關,臺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想方設法也才推動二萬戶。而中央直到了近幾年才發現問題,開始採「中央主導,地方配合」模式,勉強趕在小英卸任前完成九萬戶。
社宅土地難尋已不是新鮮事,新北等各直轄市政府早已採取多元方案,知名的板橋容獎社宅就以容積獎勵模式分回五十二戶,而桃園也正在修法鼓勵建商回捐社宅換取容積獎勵。如今執政黨慢半拍,選前才提解方要求「直轄市留設百分之五、其餘縣市留設百分之三」供社會住宅用,開始思考透過都市規畫找社宅用地。
不過,細看政院政策要地方讓百分之三至五的方式,猶如「地方規畫、中央收割」不說,所謂的「百萬社宅」又大玩數字遊戲,其中廿五萬戶是包租代管、五十萬戶爲租金補貼,真正承諾的社宅僅有廿五萬戶,如此政策,青年企盼的居住正義,究竟何時才能兌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