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業先鋒」葉明勳逝世10年 葉文心讀《感懷集》:見證了那個時代

世新大學榮譽博士葉明勳。(圖/世新大學)

記者黃君瀚/綜合報導

臺灣資深報人葉明勳一生奉獻新聞界,前總統馬英九盛讚是「新聞事業先鋒」、「傳播教育的導師」,2010年獲追授第45屆金鐘獎特別獎。逝世將滿10年之際,他的女兒葉文心近日讀父親所撰《感懷集》5冊有感,專文回憶他的側影與那個時代,同時從著作中一窺知交滿天下,風骨令人景仰又真實的葉明勳。

葉文心上月27日將讀書心得投書聯合報》,題爲〈國民政府與臺灣:戰後六十年的見證——我讀父親的《感懷集》、《感懷續、三、四、五集》〉。文中提到,葉明勳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以中央社臺北特派員身分抵達松山機場,目睹了日本臺灣總督的投降儀式、參加第一回中華民國升旗典禮,此後60多年他擁有過各種頭銜,「但是他所衷心自我期許的,始終是一個新聞從業員。」

葉明勳是觀察者,也是評論者,對輿論的公信力有相當的期盼,公衆場域的沉默代表的是羣體的過失;即使到了晚年曆經長期的戒嚴威權,他也沒忘記大學時對輿論自由與改革進步的理想與憧憬。

▲《感懷集》5冊。(圖/翻攝露天拍賣)

《感懷集》5冊裡的文字大致能分爲「人物隨筆」、「臺灣的新聞業」和「時事評論」。人物是數量最多、年分最早的一類,包含了祝壽慶生、哀思紀念等,他把識人當成一件大事,會盡心結交朋友。第二類見證了臺灣新聞業一路走來的發展,這些幾乎都產生在1990 年代報禁解除之後,他的信條是「報業的天職,是溝通政府與民間。」而最後一類時事評論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解嚴後對「二二八事件」的回顧與評論,另外尚有對臺灣民主化兩岸關係的觀察與建言

葉明勳是資深新聞人,卻從來不是兩蔣時代當權者圈內人,只是位旁觀者。他特別喜歡跟失意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被不公正手段排擠的人,這不分省籍、職業和年紀。這些人物有幾個共同點,像是較溫文儒雅、坦蕩篤實、行事低調、待人善心、不計較眼前功利、不忘點滴善意,這些可歸功於「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爲依歸的教育」。

在葉明勳心中,人倫價值最講究「真」字,以當年臺北的氛圍,直言直語傳到有心人耳裡,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引來禍端,與衆不同的話語在庸人的耳裡,也可能羅織文字獄。他對戴着面具「虛僞」之人極其痛恨,對「傳統儒家風範」加以歌頌,正是對若干時代人物的反諷。

▲2009年12月19日,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出席葉明勳追思會親頒褒揚令。(圖/總統府)

葉明勳久住臺灣,腳踏之地就是故鄉,本土認同發生得十分自然,大半輩子所參與的媒體事業,如臺灣電視公司、《新生報》、《自立晚報》,正是與林、辜兩大家族姻親,與連、吳、李、蔡、陳幾家世代交誼合作的結果,從新聞專業的角度見證臺灣。

葉明勳所經歷的臺灣新聞史,見證了官方黨報由盛而衰、報紙由政府宣傳機構轉型成市場商品、媒體由平面轉換到多元電子資訊生產者。1988年蔣經國去世,他提出對二二八事件的探討及反思,因爲1945年以後葉明勳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有不少接觸,親睹了前因後果,一邊是脫離日本統治歡悅的臺灣民衆,另一邊是認真努力接收治理臺灣的陳儀,促使他不斷反思着這出慘劇,是怎麼發生的?

二二八事件在戒嚴時長期被列爲禁區,解嚴後成爲對國民黨統治的重大挑戰,也對臺灣政治體制轉型產生催化作用,媒體市場一時洪水開閘,不過從此司法、學術和歷史議題的討論都出現了泛政治化的現象,葉明勳對此並不認同,認爲過猶不及。

另一方面,葉明勳同樣不認同戰後國民政府主導的舊秩序,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他認爲這間百年老店必須轉變觀念,大刀闊斧改革,改變政黨跟民間的關係。他心目中的改造,包含停止把人民作爲政治作戰的對象、國民黨去掉官僚氣息、黨工去掉衙門作風,認真把投票人看成政府的頭家。當時辜振甫除了上述幾點,另外提出了對黨產問題的關注,認爲國民黨必須自發主導,將黨透明化合理化。這些葉明勳10多前年寫下的字句,今日看來仍有真知灼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