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買樓,給了深圳66億
2月21日,興業銀行豪擲66億元收購深圳灣超級總部B塔部分物業。
這棟曾屬恆大、爛尾四年的“土豪金”摩天樓,如今搖身一變成爲興業銀行佈局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要塞”。
這場交易遠非表面上的“強化戰略佈局”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豪賭,興業銀行早已在三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2017年,恆大以55.5億元底價拿下深圳灣T208-0054地塊,原計劃打造394米高的超級總部,卻因2021年債務危機淪爲爛尾樓。2022年,深圳國資聯合體“安和一號”以75.4億元接盤,項目更名爲“深圳灣超級總部B塔”。而穿透股權結構可發現,安和一號的實際控制人竟是興業銀行。
興業通過旗下信託公司持股98%,成爲這場交易的最大金主。
如今,興業銀行再以66億元提前鎖定未來資產,相當於用“期房”價格抄底深圳灣核心區,堪稱教科書級抄底操作。
興業銀行公告稱,購樓是爲“滿足深圳分行及子公司運營需求”。但諷刺的是,其深圳分行目前仍在福田區租賃辦公,1801名員工分散在多處,年租金成本不過區區數千萬。
而擬購的底層商業和中高層寫字樓,預計2029年才能竣工。這種“提前四年鎖定資產”的行爲,與其說是自用,不如說是將66億現金轉化爲未來深圳灣核心地段的“入場券”。
自用需求?別鬧了。
若參照上海陸家嘴寫字樓年均5%的增值率,2029年現房估值或超85億。
但是現在深圳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約30%。抄底?也許只能這麼解釋。
深圳安和一號的股東結構堪稱“俄羅斯套娃”。表面是深圳國資聯合體,但穿透後興業信託持股98%,而深圳恆嶼實業(萬科關聯企業)僅佔1%。深圳恆嶼實業是執行合夥人,背後是深圳前海基投基金,經穿透後是萬科、中信證券、華夏久盈資管、博商資管等,其中萬科出資最多。
簡單說,深圳“安興一號基金”背後的投資方興業信託是一個只管出錢的“大金主”,操盤方是深圳國資企業。
同日,深圳地鐵集團自開年以來累計向萬科提供超70億元股東借款,並明確表示“有足夠子彈支持萬科”。
興業銀行此次購樓,本質上是將66億資金注入深圳灣超級總部項目,有沒有可能間接爲深圳國資注入資金。畢竟,深圳地鐵與萬科同爲深圳國資委麾下“親兒子”。
前者通過土地資源輸血,後者通過金融工具護體。
興業這次買的樓,可能會有萬科進行開發。
時間如此密集,不得不讓人茶產生猜想。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