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力1.5萬海里 可在極區載人深潛

4月20日,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廣州出塢。  新華社發

2023年6月25日,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開工建造。 南方日報記者 蘇韻樺 攝

我國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20日在廣州出塢。該船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塢,標誌着我國在冰區深海科考裝備和船舶設計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據介紹,本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於2023年6月25日開工,是第一艘由我國工程師自主研發設計並建造、具備冰區載人深潛支持能力的綜合科考船。該船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出資建造,可進行深海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尤其是夏季可進行極區海域的考察。

總投資約8億,載員80人

這艘可進行深海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夏季可進行極區海域考察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舶,具備無限制水域航行、載人深潛、深海探測等功能,可爲深遠海地質、環境和生命科學相關前沿問題研究提供所需的樣品和環境數據,支持深海核心技術裝備的海上試驗與應用。

這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總投資約8億元,建造內容包括船舶系統、載人深潛水面支持系統和綜合科考作業系統。該船續航力15000海里、載員80人。

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壟斷瓶頸

據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副總工程師何光偉介紹,在這艘船的建造中,廣船國際重點突破了冰區船舶總體設計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低溫精確補償技術、冰區載荷與重載荷結構集成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的壟斷瓶頸。在科考設備研製及功能擴展方面,大力推進國產化替代,積極探索實現國產科考設備在極區的應用。

此次出塢後,將開展設備調試和系統聯調、船舶海試和科考設備海試等,預計於2025年完工交船投入海上作業。

提升我國深海考古作業能力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總工程師唐古拉山表示,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未來將成爲我國多體系融合、多學科交叉、協同行動創新的開放共享型海上平臺。它的建造出塢,標誌着我國在冰區深海科考裝備和船舶設計的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並將使我國載人深潛能力從全海深拓展到全海域,也將提升我國深海考古作業能力。

此前,我國載人深潛器母船“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先後在廣船國際屬下文衝修造進行改建和改裝。其中“探索一號”科考船原爲“海洋石油299”多功能作業船,曾在廣船國際文衝修造接受過多次改建和維保,並作爲母船支撐保障“奮鬥者”號載人深潛器在2020年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任燚

通訊員 彭永桂 符致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