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3大命題方向 補教師:依測驗時間增加準備題量

▲補教師認爲,大量閱讀已是時勢所趨,考生必須訓練並強化閱讀能力。(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大學學測將於1月22日、23日登場國文補教師曾正表示,近年來國文科考試內容已逐漸朝新課綱方向命題,大量的閱讀、情境考題跨學科整合性題組試題特色。目前規畫建議,依測驗時間配置,增加題量,測驗「基礎語文、文學與文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時適度評量考生長文閱讀的能力。

「命題次數多寡是在準備核心古文時,可參考的方向」曾正說明,目前爲止的出題頻率較高次數而言,爲〈出師表〉、〈馮諼孟嘗君〉、〈師說〉、〈始得西山宴遊記〉、〈燭之武退秦師〉、〈桃花源記〉、〈項脊軒志〉、〈廉恥〉、〈左忠毅逸事〉、〈臺灣通史序〉、〈諫太宗十思疏〉等十一篇。考前就題解作者文章內容等宜再詳加讀熟。

曾正表示,近年學測考題屬於「文白各半」的趨勢,核心白話文閱讀理解首重以下各篇,包含,琦君〈髻〉、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陳列玉山去來〉、簡媜〈夏之絕句〉、魯迅〈孔乙己〉、賴和〈一杆「稱仔」〉、洪醒夫散戲〉、徐志摩〈再別康橋〉、紀弦〈狼之獨步〉、鄭愁予〈錯誤〉、白萩〈雁〉,其時空背景及文章深意等更應充分準備

曾正進一步分析各考題類型,基礎形音義部分,曾正建議可針對高中五冊相關課文、延伸字詞,多分辨、背誦,尤其是在分冊語文練習中,有大量的相似字音、字形區別練習。考前快速翻閱古文三十篇章及翻譯,對於題目的理解及判斷甚有幫助。

▲大學學測將於1月22日、23日登場。(圖/記者林敬旻攝)

成語題型部分,曾正表示,近五年維持「每年一至二題」的出題頻率,大多爲課文相關成語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成語,特別要注意及辨析成語意義判讀、誤用辨識、填空、比較異同、量詞使用等等,此外古今語詞常因時代變遷而產生意義上的轉變,更應謹慎判斷。

對於修辭題,曾正說,平均一年一至二題,出題頻率穩定,「修辭格判斷」皆有給出明確的定義、清楚的例句,不用死背繁瑣或各出版社定義不同的修辭名詞,藉着題目給予的說明指示,冷靜判斷選項中相似的語句即可。

針對句意理解、閱讀,曾正指出,取材出自課內的約佔25%,出自課外的佔75%,對課外素材的閱讀理解以及長篇閱讀能力,仍是大考的主要趨勢。閱讀題組會視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的豐富度,設計二到五個小題,分別測驗考生擷取與檢索文本訊息統整與理解文意,以及分析與推論篇旨或作者言外之意等語文思辨能力。

曾正最後也說到,除了基本語文外,近年提倡國文與各個學科的結合,例如研究用試卷中結合歷史分析戚繼光戰無不勝的緣由、引述《科學》雜誌收錄美國大學教授所做的實驗搭配圖表等,強調整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包括閱讀理解、邏輯推理、圖表判讀、批判思考等。此類題型的基礎在於相關資訊的整合分類、判讀趨勢並分析其中的原因,考生須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