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越來越“膽小”,如何卸下校園“無限責任”?

本文共44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一段時間以來,“消失的課間10分鐘”“廁所社交”“能不能玩蘿蔔刀”等有關學生社交遊戲、體育活動等話題屢屢挑動大衆神經,這背後,是學校承擔着越來越重的安全責任。

由於責任界定機制不明晰,“傷不起”現象長期困擾學校。衆多一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映:學校往往承擔着“無限責任”,大家都“生怕孩子在學校出事,一出事就是學校的問題”。

學生“傷不起”,

安全鎖鏈“捆”住了誰

據半月談採訪報道,前段時間,在東部省份某小學,一名學生下課玩耍時跳起來摸門框,碰巧其他同學關門,因此眼眶受傷。本來責任應各自承擔一半,但受傷的孩子家長硬要對方全責,還威脅說要告學校。家長認爲孩子只要在校內受傷,學校就有責任,應賠償醫藥費、精神損失費等。

除了在校內發生的、直接與學校有關的事故,還有與學校無關的事,有個別家長也將責任歸咎於學校,要求學校賠償。

西部一位基層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一件事:當地此前曾有一名學生在家中輕生,警方介入調查後排除他殺。學生家長在整理遺物時發現,5年前,這名學生在日記中表示,他不喜歡某位老師。隨後,家長以此爲理由,向學校索賠。爲平息事件,學校最終不得不賠償了15萬元。

學生走路不慎扭傷了腳,上體育課不慎擦破了皮,參加運動會扭傷了腰……在校園中,即使安全工作做得再細緻、再紮實,也難以完全規避意外發生。

多名教師反映,出於安全考慮,學校要求孩子們下課期間不能衝跑,高樓層學生課間儘量少下樓玩,同時將籃球、足球等對抗性體育活動組織頻次降低。體育鍛煉以跑步、跳繩、羽毛球等柔性活動爲主。

一位鄉村學校校長表示,孩子們能走出校園探索的機會本就不多,目前學校通過購買保險等方式加強保障,但仍然很擔心學生在校外研學時意外受傷,舉辦此類活動越來越“膽小”。

面對持續增壓的校園安全責任,除了一些學校出現的“課間圈養”現象,近幾年部分學校體育課課時減少,春遊、秋遊和社會實踐被取消,學生的活動時間一再被壓縮。

老師“傷不起”,

一有問題就“擔責”

一些基層教師反映,現在不僅要教學生知識,肩上的“安全擔子”也越來越重,甚至擠壓了正常教學活動時間。

在山西某學校,教師需課間輪班站崗守衛安全,讓本就任務繁重的科任老師苦不堪言:“教室裡站着講完課、走到樓道接着站,接近滿課時基本要站一天。”

一名受訪教師無奈地說,學校前段時間規定,學生髮生安全事件,不管是否在校內,班主任都得承擔責任,年終考覈直接降到最低等,現在面對學生的安全問題每天都“擔驚受怕”,連孩子們上下樓梯也要時刻盯緊。

去年暑假,某地有6個小學生結伴去河邊游泳,不幸全部溺亡。家長抱着孩子的遺體痛哭,還質問孩子的老師:爲什麼你當時不在場!原來,河邊平時有老師巡邏,但事發那天老師不在,家長認爲是老師偷懶才導致自己的孩子溺亡。

在這樣的“道德綁架”下,教師的“教育責任”被擴大成“守護責任”:家長寒暑假不放假,學校開設託管服務;夏天學生去河裡、水庫游泳,學校要安排老師巡邏;學生在學校和上下學途中出問題,家長找學校和老師的麻煩……

久而久之,許多家長把自己的責任通通推卸給了學校和老師,逼着學校和老師擔負起“無限責任”。

現在的教師,已經陷入一個尷尬境地——

作爲師者,本應在講臺上從容教書,一絲不苟地傳道、授業、解惑。如今卻在各界的監督和輿論底下,戰戰兢兢地教書,謹小慎微地做人,生怕自己某個不經意的行爲引來家長的問責,輿論的攻擊。

某女學生在KTV裡遭校外人員掌摑,教科局馬上成立調查組到學校裡調查。結果,涉事學校的校長被停職檢查,掌摑學生的施暴者卻不知所蹤。校長何其無辜,原本好好地放假,卻在輿論的裹挾下成了“背鍋俠”。

近年來,凡是與學生有關的意外發生後,家長總會忽略了自己的責任,第一時間找上學校和老師。學校和老師已經淪爲“弱勢羣體”。

教育部門爲了化解矛盾,不將事情擴大化,往往會讓當事老師和學校背鍋,承擔起本不該承擔的責任。但是,教師也是需要安全感的。若教師背後無人撐腰,教育只會孤立無援。

學校“傷不起”,

一不小心就“背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校成了一種風險度很高的機構。

按理說,爲了幫助學生更多地接觸自然、瞭解社會,學校應當組織學生遠足遊學,參觀考察各種文化場館、社會場所。然而,一種日趨普遍的現象是,許多學校已不再組織或儘可能少組織此類活動,因爲擔心活動中會出現意外安全事故。

按理說,爲了培養學生的勇敢精神與剛強意志,學校應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包括含有一定對抗性的活動。然而,許多學校都把體育活動的時間減到最少、強度降到最低,至於對抗性活動更是免談,因爲擔心學生會身體不適,會傷胳膊傷腿,會有其它不測發生。

爲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行,學校對犯錯的學生應當進行合情合理的批評教育。然而,許多學校已不敢正常批評學生,因爲擔心學生會心理異常,會離家出走,甚至會尋短見。

爲了使學生的個性得以自由發展、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學校應當對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進行必要的大膽創新。然而,許多學校已不再進行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嘗試,因爲擔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影響他們的考試和升學。

還有更多的“按理說”,更多的應當這樣、應當那樣……然而事實是,按理說常常是說了也白說,應當做到頭來並不去做,因爲學校如履薄冰。

學校越來越“膽小”,並非單一原因。

面對學校,家長越來越“強勢”!學生出了任何問題,即便學校並無責任,許多家長也會要求學校擔責。惡語相加已成常態,肆意辱罵並不少見,有時甚至會來點極端手段。

面對學校,媒體越來越“厲害”!學生出了任何問題,媒體首先問責的便是學校,即便有時學校並無責任。在許多媒體人眼中,更有新聞價值的當然不是學校無責任,而是學校有責任。

於是,正如有人所言,如今的學校已成了一種“無限責任公司”。學校常常被希望滿足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所有要求,哪怕是一些並不合理的要求;學校常常被要求對學生出現的所有問題承擔責任,哪怕是那些不該由它擔負的責任。即便學校無錯,也很少有人爲學校撐腰。此時的學校形同一座孤島,一座孤立無援的小島。

爲學校“鬆綁”,

卸下學校的無限責任

學校一旦成爲無限責任公司,因此什麼也不敢想不願想、不敢說不願說、不敢做不願做,其結果必然是無法承擔本該由它勇敢承擔的最大責任—— 促進學生髮展。

教育要回歸正常的生態,必須給學校“鬆綁”,釋放學校的無限責任。我們需要譴責失責的學校,但我們同樣也應該保護無責的學校,讓這些學校不受外擾,潛心育人。

合理劃分安全責任

學校要承擔安全責任,但不能被無限放大。應綜合施策優化校園安全管理,幫助校長們卸下心頭沉重的包袱。

一是適度給學校“鬆綁”。受訪基層教育工作者呼籲,將學校從“無限責任”中解脫出來,加強校家社協同,廣泛開展安全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引導社會對學生在校行爲形成正確的安全觀和責任觀,釋放學校發展活力。

二是健全風險分擔機制。針對校園安全管理出臺政策舉措。例如福建推行中小學校方責任保險,並加強學校安全意識和安全教育;重慶將推進校園硬質防衝撞設施建設納入2024年校園安全保衛重點目標任務,築牢校園安全第一道防線。同時,學校還需持續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更加規範健全的安全預案和應急管理機制。

三是科學劃分安全責任。司法部門可就校園侵權責任案件公示一批指導性判例,聯合教育主管部門等進校園普法,進一步釐清安全責任劃分邊界,引導基層學校依據法律法規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健全問責機制

最高法院院長張軍在“兩會”報告上倡導要依法引領校園保護。小學生體育課意外受傷,家長起訴學校,校方已盡必要教育管理責任和救助義務,法院判定學校不擔責。對學校依規組織體育活動等不施以苛責,有利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學校強調學生遵守規則,老師經常提醒不要危險行動,已充分盡職,法院判決由“闖禍”孩子家長擔責。孩子雖在校,家長也有責,校園安全須共同守護。

學校教育僅僅只是教育的組成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不能把學校教育泛化。每個人所受的教育,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共同組成。學校教育始終是有邊界的,承擔的是知識習得功能,不能無限放大學校教育的功能,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學校責任,無限的責任,必然產生無限的權力,最終受損的是家長和學生。

減輕管理負擔,防止“形式主義”擡頭

地方應該明確政府和學校的責權,制定更加科學的考評體系,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少派些任務,多給些辦學自主權。同時加強教育標準化管理,儘量減少老師在教育管理之外的額外負擔,儘可能減少行政發文和指令;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纔能有效杜絕形式主義。

減輕輿論壓力

隨着近年來校園安全越來越成爲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因爲學校方面的過錯,學校承擔相應責任倒也無可厚非,但有時與學校無關的時候,因爲輿論偏向、家長極端手段“鬧事”、上級部門的息事寧人等各種壓力之下,學校和老師往往會承擔過錯之外的責任。

當網絡輿論危機發生時,學校易因缺乏經驗而處於被動地位。若處置不當,不僅無法平息負面輿論,反而會激化相關矛盾,進一步刺激負面輿情發酵。

但凡學生出事,學校就要擔責,讓學校教育束手束腳。最後以“學生的靜止”換取“學校的安寧”,看似皆大歡喜的結果,實則是對教育畸形引導,讓活潑的學生成了只會學習的機器,喪失了學生該有的活力,既是對學生未來的扼殺,也是對未來教育的傷害。

唯有還給學校教育空間,還給老師以應有的理解、尊重、保護,卸下學校和老師的無限責任,才能讓教育迴歸正常。我們的教育,不該讓學校扛着無限責任,還永遠負重前行!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