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聯準會的不可能任務

美國聯準會。圖/美聯社

人可以共患難,卻難得共榮辱。一般人於這句古訓總能朗朗上口的。

打從2008年發生金融大海嘯之初,一路到2022年新冠疫情與美國期中大選期間,美國聯準會(Fed)的資產負債表即一路的暴增,晚近已達到十倍之多。因爲要支援金融機構的債信維持與緊急狀態下的流動性需要,而以資產交換名義來暫時掛帳;將那無從辨識風險度的民間不良資產,於第一時間所吸收進來的8,000億美元、2016年的1.6兆美元,一路到了今天的2.6兆美元!

同一時間,Fed則創造出來自銀行機構所有,高額的轉存款;原因無他,既然對特定機構進行注資、又要避免引發通膨或是景氣過熱,先挹注的現金自然要找管道收回的。這一類轉存款當然無風險,也不需管理費用的,還可以從Fed收取利息;因而一路暴增,從不到1,000億美元到如今,即將接近3兆美元。

換言之,這一發不可收拾的殘局,就是Fed必須不斷找名目收進以房地產開發爲目的的金融資產,才能支撐現下以房貸做爲基底的金融動能。於是新成屋一直有人蓋,但新供給之下的房價卻仍舊不斷上漲!

眼前房市和商辦的大榮景,這看似供需雙方的其樂融融,以及金融監理機關與機構投資者的皆大歡喜,其實就是Fed和官方部門做保證的一場經濟大戲。

誠然,因爲金融大海嘯而在上一次的泡沫破裂之後,金融機構自然逃不掉的就是:帳上資產價值的損失與市場信評的被降等!在第一時間,即是靠着行政機關和新法案的共同擔保,加上由Fed的市場操作與現鈔的收回,逐步讓業界的潛在損失與能取得獲利表現的必要想像,都可以透過有現鈔轉存回到Fed做孳息,從而改善其在資產負債表上的企業體質、有持續的現金收益,以及金融性資產仍然有公、私聯手,在市場上積極造雨的交易活絡。

只是公、私部門的情不得已,同牀也罷,當真能同心廝守到天荒地老嗎?Fed的淡淡哀愁,就是一旦存戶到銀行擠兌的不信任投票以及套利者持續利用時間差與大、小銀行之間的不同規範,一再違背信賴義務所賺取的紙上富貴!

至於人心慰撫、且戰且走,協助企業損失的提列和逐步沖銷壞帳資產,既是道德說服的過程;更是透過量化寬鬆政策,在方方面面的考量之外,所搭起一整個的大盤棋。

事實上,自金融大海嘯以來,Fed資產負債表上做暴衝的滿腹苦水,全都爲了穩定金融與安撫民心,而一肩扛起的。事到如今,卻又因爲一個個的偷雞不着和套利交易,而開始有了眼前的爭先恐後和底層流動的不可預測啊!

只是粉飾了十多年的表象太平,會否走上大空頭的集體不歸路呢?現下的國際情勢、高科技產業的異地轉移,和美國境內投資者所該有的長線耐心,無論是就整體責任的分擔配置、至今十年成效的比對和往下走的客觀再檢視,其實是球跟時間,早已不在Fed這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