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世界朝兩極、多邊化發展

「中國『帶路戰略』十年總檢討」座談會19日在臺北舉行,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由左至右)、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前駐美大使高碩泰、國策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範世平、臺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永續長李鎮宇等出席討論。(朱紹聖攝)

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戰略10個年頭,多位學者指出,其雖未達成最初設定的各項目標,串聯歐亞大陸看似失敗,但在其國內區域發展、能源戰略與內部宣傳上初步有一定成效,且仍有約8成以上開發中國家對「帶路」構想表達高度興趣,全世界一定程度是朝向兩極化、多邊化的對抗格局發展。

由國策研究院、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帶路戰略』十年總檢討」座談會19日在臺北舉行。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觀察,隨着大陸經濟成長遲緩,對外投資資金持續枯竭,其對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關注不可能一如過去。

林正義指出,相較而言,由美國拜登政府帶頭,七大工業國(G7)成立的「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計劃」(PGII)才正要開始落實。美中兩國不僅在傳統國際安全建構上,連對全球基礎設施的援助,呈現「兩套標準」與「兩個集團」的趨勢愈來愈明顯。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則指出,中共認爲,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等,會帶來民族矛盾和維穩壓力,所以「一帶一路」與其說是大陸的對外政策,不如說是發展其西部區域的「內太空」。同時,帶路戰略對大陸迴避海路風險、保障能源輸入安全還是有一定助益,對內部宣傳也有效果。

然而,張國城也說,在俄國遭受西方制裁和禁運後,中歐班列中長期都會面臨「空櫃」等問題,或將影響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但在「不在意內部壓力,不介意外部壓力」的非民主國家特質下,只要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繼續執政,北京就會繼續推動帶路戰略。

儘管「帶路戰略」串聯歐亞大陸的目標看似失敗,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指出,從此次帶路峰會可以看到許多非洲、拉美等南半球國家,及約8成以上的開發中國家對帶路構想表現高度興趣。他據此直言,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朝向以中國爲首(經濟爲核心)與以美國爲首(區域安全爲核心)的兩極化、多邊化集團對抗格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