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鄭和下西洋讓朝貢體制世界化
南京一古船仿照明朝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一種船型設計。(新華社資料照片)
明朝與周邊的十五個國家首長之間,建立起穩定的朝貢貿易(勘合貿易)體制。明朝的皇帝賞賜給日本的足利義滿「日本國王」的巨大金印一枚,透過冊封(中國與周邊的國君締結君臣關係的外交手法)將日本納入臣屬國。足利義滿爲了款待明朝的使節,甚至特意建造了金閣寺,因此順利地取得勘合貿易的許可。
中國的明朝恢復了傳統的統治體制,續接的清朝則征服了青海、西藏地區、內蒙古和東土耳其斯坦(西域),成爲中國史上最大的帝國。
朱元璋(太祖、洪武帝,西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在位)系貧農出身,發跡於紅巾軍(「紅」是漢人的代表色,號召匡正社會秩序),他之後以南京爲據點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排除「胡風」(遊牧民族的異族文化),意圖恢復傳統的農業帝國。朱元璋建立了衛所制寓兵於農,使六部的官吏直隸於皇帝,力行皇帝獨裁體制。此外,他在地方實施裡甲制,以十戶富農管理一百農戶,透過由上而下的管理重整農民的秩序。不過,由於皇帝獨裁和科舉官僚制是朝政腐敗和裙帶主義的溫牀,整個社會呈現出舊態復萌的景象。
明朝採取保守的中華思想,以有德的高位者自居,令各地的首長派遣使節團前來朝見,再向朝貢之臣施以賞賜,意圖透過這種政治色彩濃厚的朝貢貿易重整東亞世界的秩序。以往在蒙古帝國時代擔任歐亞海上商業要角的中國商人,因此退出世界史的舞臺。
明朝第三任皇帝永樂帝(西元一四○二至一四二四年在位)爲了防範蒙古人的殘餘勢力,遷都到蒙古高原的入口北京,並以北京和南京爲軸心進行重建帝國的大業。永樂帝在沿海的重要據點設置「衛所」,並派遣軍隊貫徹「海禁」(禁止出海和海外貿易)政策。蒙古帝國滅亡後,明朝實施的海禁政策,可以說讓歐亞的海域勢力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西元十六世紀中葉爲止,以歐亞規模的商業圈爲背景,中國曾是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國家。
隨着戎克船頻繁地航行海外,當時的中國曾有機會蛻變成海洋帝國。明朝的永樂帝命鄭和(約西元一三七一至一四三四年)率領由兩百隻船艦,約兩萬七千餘名船員組成的大艦隊,七次(永樂帝任內六次)大規模遠航印度洋。
鄭和的艦隊除了在麻六甲海峽的麻六甲港和蘇門答臘島的蘇木德拉.巴賽港設置倉庫外,並沒有額外建立遠征基地或城塞,航行的路線也是既有的交易路線。明朝透過官營貿易進口香木、香料和藥材,並招攬偏遠地方的國家前來朝貢,當時朝貢的國家多達六十餘國。「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意圖讓朝貢體制世界化。
明朝與周邊的十五個國家首長之間,建立起穩定的朝貢貿易(勘合貿易)體制。明朝的皇帝賞賜給日本的足利義滿「日本國王」的巨大金印一枚,透過冊封(中國與周邊的國君締結君臣關係的外交手法)將日本納入臣屬國。
足利義滿爲了款待明朝的使節,甚至特意建造了金閣寺,因此順利地取得勘合貿易的許可。
中國史上最大帝國誕生
西元一六四四年,明朝亡於農民大規模起義叛亂的「李自成(西元一六○六至一六四五年)之亂」。女真人統一了東北地方,並使內蒙古和朝鮮臣服,他們大舉入侵中國,建立了「清朝」(西元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二年)。
清朝的創立者努爾哈赤(西元一六一六至一六二六年在位)創設了「八旗制」(將滿人分成八組的軍政合一制度),並率領八旗軍事征服中國。清朝強制要求漢人剃髮留辮(保留一部分頭髮並編成辮子的女真人髮型),意圖實施「漢人女真化」政策。
清朝實施「文字獄」,對官僚和知識分子進行思想箝制。此外,清朝主要的行政要職官僚皆爲偶數,以滿、漢人分任之,對漢人高層採取懷柔政策。
清朝統治中國的大業,在康熙(西元一六六一至一七二二年在位)、雍正(西元一七二二至一七三五年在位)和乾隆(西元一七三五至一七九五年在位)三位皇帝的帶領下,維持了一百三十年的盛世。這段期間,清朝透過武力將臺灣、西藏地區、內蒙古、青海和東土耳其斯坦成功納入版圖,掌控了中亞的東半部勢力。俄羅斯帝國則佔據中亞的西半部。清朝與俄羅斯帝國的勢力因此分據中亞的東西兩端。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封不動地繼承了中國史上最大的帝國「清朝」的廣大疆土。
【解讀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封不動地繼承了清朝的廣大疆土。這個透過武力建立而成的多民族帝國,能否順利重組轉換成近代的民族國家,是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大考驗。
大肆利用藏傳佛教的力量──清朝將蒙古人信奉的「藏傳佛教」(喇嘛教)定爲國教,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控制蒙古人。
中國長年用來抵禦遊牧民族的「萬里長城」從此功成身退,成爲一道歷史景觀。
清朝治理女真人的發跡地東北及中國本土,都施以中國傳統的統治手段,在蒙古、西藏和東土耳其斯坦等區域則設置理藩院(形同聯邦制),利用部族制治理這些外藩地區。此外,朝鮮、琉球、越南、泰國和緬甸都是清朝的從屬國。(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