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陳誠回憶山西剿共與西安事變

即令目前中共爲利用張部械彈起見,極力與張聯絡,然久後結果,必不能容彼,當亦張所自知。

12月24日

今日未有人前來探視,僅王以哲派人送來若干水果餅乾之類。餘與一民展閱此間發行之反動報紙,如《解放日報》及《西北文化日報》等,大率標題多而材料少,已可見其外強中乾之一斑。而且在特號字及頭號字之標題中,如中央隴海線兵力單薄,總兵力不過4師人士無鬥志,將有怨言;李、白贊同張、楊主張,集結兵力即將北上,派劉爲章〔斐〕飛湘會商共同表示;寧滬學生民衆,響應西安行動,集會遊行,風起雲涌等等,均令人不能置信。因爲中央軍之情形,餘所深悉,且餘前已言之,彼等在平時固絕對服從委座之命令,而在委座被困時,尤必爭先急難,忠義奮發,絕不至忽有異心逆料此時動員聲討張、楊者,至少當有40師至50師之衆,毫無疑義。今反動報紙乃欲以一紙標題,掩盡天下之事實,愈足以見張、楊內心之恐慌,毫無辦法,而非如此故意說謊,不足以安定人心矣。至於德鄰〔李宗仁〕、健生〔白崇禧〕,餘亦相信其決不致與張、楊同流;而劉爲章〔斐〕之在湘養病,系在事變之前,此餘之所知,亦無足異。此外寧滬學生民衆運動,事或有之,但恐其運動之主旨,並非如反動報紙之所謂響應張、楊,而且適得其反,乃爲籲請中央明令討逆,且作迅速有效之執行耳。由此觀之,彼反動報紙愈作各方響應之宣傳,乃愈足以暴露張、楊地位之孤立,欲蓋彌彰,此之謂乎?

難容張 應自知

12月25日

今昨兩日張學良均未來晤談,殆因與子文、銘三〔蔣鼎文〕等會商忙碌之故。固思子文來陝,已逾3日,未知商談結果究竟如何?今日此間反動報紙,覆載有胡宗南關麟徵黃傑等聯名電達張、楊表示響應陝變之訊,固不待讀其內容,一望即知爲僞造。彼等張皇情急之態,觀之甚爲顯然。因此餘與一民談論,今日張學良自處之道,確如餘等以前所懸揣,只有送回委座與投降中共兩途,而以張之生活個性言之,彼決無投共之可能性。即令目前中共爲利用張部械彈起見,極力與張聯絡,然久後結果,必不能容彼,當亦張所自知。似此走投無路,終只有送回委座之一法,所極堪焦慮者,惟不知張是否能自主耳。餘等之爲此言,非不知委座至大至剛,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特以委座身系天下安危之重,關係之大無可比擬,不容不有此鰓鰓之慮也。

連日讀鄭所南《心史》及《李二曲全集》,於個人精神更有所寄託。尤以鄭所南論所謂明哲保身一節,對於世之隱忍偷安,臨難苟免者流,痛下鍼砭,洵屬有功世道之作。廉頑立懦鄭書有焉。

12月26日

今日楊虎城來道歉,略謂事起倉猝,一切請多原諒。並謂伊等主張,已蒙委座採納,昨日下午,業由張學良恭送委座飛抵洛陽云云。此爲陝變發生以後,與楊虎城見面之第一次。同時展閱本日報紙,亦載有委座與夫人於昨日下午4時離陝,5時半飛抵洛陽之消息,同行者計有子文、端納諸人。餘與一民〔朱紹良聞委座果然平安出險之訊,不覺喜不可支,深爲國家民族前途慶幸!至於採納張、楊主張云云,自系張、楊片面之辭,以示自圓其說之意,不足信也。

一片道歉 幸無恙

晚,與留陝中央各將領,同應楊虎城之宴,聯歡乎?解嘲乎?無以名之。宴會中楊告知餘等,委座已於今午自洛陽飛抵南京,張學良亦隨往。旋出示張之來電,囑於明日送餘等回京。計自陝變發生以來,整整困居半月,蓋至此刻始恢復自由矣。宴畢,有張、楊兩部將領多人來晤,一片道歉原諒之聲,據某君告餘:「張學良謂餘盲從委座,脾氣不改,曾囑各將領不可與餘往還。」云云。旋清查與餘同來西安之各同志,幸均無恙。

12月27日

上午,楊虎城來談, 並送還一小箱文件。小箱非餘所有,檢視箱內文件,大都斷簡殘篇,絕少完整,蓋凌亂之後,隨意塞入者。近數年來,餘在各處所擬訂並有一部分業已奉準實施之國防計劃、剿共計劃、整軍計劃、建設計劃,以及公私函電、日記建議等等,向均收藏於隨身兩皮箱內,今概不見,乃向楊詰詢何在。據楊稱委座及餘之重要文件,均存張學良公館內,現張不在此,一時無法清查,惟有稍待,亦只得聽之。

稍後,餘與一民及楊虎城同車赴機場,楊與司機同坐前列。某時某分,自西安飛機場起飛,以下午某時某分到達南京,各方友好,歡迎甚盛,至深慚感。餘下機後,即往中央軍校晉謁委座,敬候起居,獲知委座身體雖微有不適,而精神則甚佳,竊引爲深慰!旋返寓所,獲讀報載委座離陝前對張、楊之訓話,義正辭嚴,光燄萬丈,既以見人格之偉大,尤足見謀國之公忠,凡有人心,能不感動!而前述張、楊之飾詞,與一般局外浮議,皆一掃而空矣。(全文完

明刊出「神秘的神箭19之5號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