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蔣世安專欄/國共只打不談的這年──挫折年代(一)

徐永昌(左起)、白崇禧閻錫山孔祥熙何應欽。(時報週刊攝影組翻攝)

一、邊打邊談的戰果

1946年是國共邊打邊談的一年,1947年是國共只打不談的一年。邊打邊談這年,國方打佔優勢,談則無成。只打不談的這年,打則由優勢轉爲劣勢矣。大陸學者金衝及着有《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是就共方而言。反之,在國方來說,便是「挫折年代」了。

根據統計,在關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熱河、河南、甘肅、寧夏、江蘇、安徽、綏遠、察哈爾等十二省區,從1946年1月13日到1947年3月20日,共方佔有的四百一十座縣城中,國方收復一百九十八座,佔48.2%。這十二省總共八百零二座縣城,共方尚佔二百一十二座,國方則佔五百九十座。共方的二百一十二座縣城中以河北(七十三) 、山東(六十三)、山西(四十一)、陜西(十四)爲多。面積國方爲2,172,103平方公里,人口爲136,743,951人。共方面積418,497平方公里,人口爲51,967,049人。

關外方面,從1946年1月13日到1947年3月5日止,東北九省總計一百五五座縣城中,共方佔有一百零二座,分別是遼寧一、安東五、吉林十一、松江二十一、合江十八、黑龍江二十三、嫩江十六、興安七。國方佔有五十三座,分別是遼寧二十四、安東十、遼北十、吉林九。在九省中,國方僅有四個省的全部或一部份。共方則有八個省的全部或一部份。面積共方爲763,105平方公里,人口爲15,980,286人。國方爲260,541平方公里,人口爲18,348,643人。國方佔有的縣城和麪積雖較共方爲少,但均爲人口稠密及資源豐富地區

國方1946年戰局的好轉,主要是在下半年,這半年的戰果,據參謀總長陳誠1947年1月8日向國民黨中央報告

去年(1946) 7月以前,我軍完全處於被動,7月以後,共產黨打我們,就給予反擊,總算還能達成任務。四平街收復以後,12月(按:爲10月)間又收復了安東。華北方面,最大效果是收復冀東張家口蘇北只有一縣未經收復。隴海線魯西也大部份收復。一般說來,軍事上很順利,收復的有一百五十多縣,土匪傷亡大概在三十萬左右,投誠自首的有九萬多。

又據陳誠同年3月17日向國民黨三中全會的報告,自1946年1月至1947年2月止,共軍負傷者爲604,667人,陣亡者337,088人,被俘者74,170人,投誠者134,800人,總計1,150,725人。

共方的戰果是從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的七個月作戰,殲滅國軍正規軍五十六個旅,七十一萬餘人。平均每月殲滅國軍八個旅。到這年7月,殲滅國軍九十七個半旅,七十八萬人,保安部隊雜牌軍三十四萬人,共一百一十二萬人。

二、國共雙方兵力概況

進至1947年,中共的兵力和戰力,已相當強大,據國防部長白崇禧9月初的報告,共軍總兵力爲860,150人,包括野戰軍613,150人,軍區部隊247,000人。野戰部隊戰力較強,軍區部隊等於第二線部隊,是整補的。就地區分,關外有444,000人,關內有416,150人。關外的東北民主聯軍林彪統率,野戰軍有399,000人,軍區部隊45,000人,包括韓共日軍東蒙自治軍。對國軍有五次攻勢,第五次規模尤大。關內方面,主要戰場在山東,自1月份起至6月底止,是國軍受挫的階段,損失至大,傷亡官兵達四十萬人,其中四分之三在山東,被俘的將領也不少。

據共方稍早於7月初的統計,其作戰部隊爲九十萬人,地方部隊六十萬人,軍事機關四十萬人。分佈地區如下:

山東:二十七個頭等旅。

太行:十三個頭等旅,十四個二等旅。

西北邊區六個旅,陳賡四個旅。

晉綏:三個旅,五臺九個頭等旅,四個二等旅。

東北(包括察北、冀東):頭等、二等三十二個旅。

全軍共計一百一十二個旅(東北、山東兩炮縱,晉綏四個騎兵旅不在內)。

國方兵力,據國防部統計,至1947年3月15日止,全國原有八十六個軍,二百三十個師,已整編者五十七個軍,整編爲一百四十五個整編師(師下爲旅);未整編者則有二十七個軍,七十四個師。

據共方資料,國軍的單位分佈如下:

南線:共一百五十四個旅。山東(包括蘇北)八十八個旅,太行二十六個旅,西北(包括晉南榆林、寧夏)四十個旅。

北線:共六十四個旅。東北二十四個旅,五臺及晉綏四十個旅(孫連仲十五個旅,傅作義十個旅,閻錫山十五個旅) 後方守備兵力三十個旅。

南北兩線計爲二百一十八個旅,約多於共方一倍。惟士氣戰鬥力均不及共方。(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