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日軍投入浮游戰車──淞滬三棲大戰(六)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將人們帶回到1937年那段血淚交織的英雄歲月。(新華社

第三節 日軍西向及其後南向的攻擊,直至國軍戰線撤往蘊藻濱後方

9月12日-10月26日

國軍方面戰區劃分與指揮調整

就在日軍自吳淞寶山向西之大攻勢告一段落,國軍戰線實施了決定性的轉移,並建立起一條起自北站,迄至瀏河的連續防線後,雙方經歷了一段相對而言較爲平靜的時段。國軍即利用這個空檔,進行指揮系統重整,並將若干位置紛亂的部隊進行換防與整理。9月3日國軍戰線上的劃分如次:

右翼作戰軍:張發奎將軍指揮部開設於松江,其左地境線蘇州河;

中央作戰軍:張治中將軍,指揮部開設於安亭,左地境線位於蘊藻濱;

左翼作戰軍:陳誠將軍,指揮部位於崑山

自8月底開始,左翼作戰軍與中央作戰軍皆由顧祝同將軍以總司令身分統一掌握,其總司令部開設於蘇州。

國軍後方地區前線聯繫

隨着國軍在上海地區的部隊持續增強與集中,其後方地區與前線的聯繫同樣也需要重組。後方勤務的主要部分系指定利用無數的水道進行,其中以給養的前送與傷患的後送爲首要。目前給養除了運用京滬鐵路外,幾乎都走蘇州-崑山-南翔公路線,現在開始,將加速構築一系列相互連接的道路網,以作爲更多可資運用的運補線。經由動員農民以及組織難民投入作業,在幾個星期以內,即建好了一條連結嘉興、松江、青浦外崗(Weigang)等的道路網絡,以及由大場、南翔橫向通達青浦、上海公路的道路網。 於是即可大大減輕蘇州-南翔公路段的負擔,同時也使得中央作戰軍的後方補給網,能夠更向西南方向擴展,而左翼作戰軍的後方補給網也能向西北方向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