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元朝勢力企圖收復失地
爲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紀念,南京寶船廠遺址建造仿古寶船。(新華社)
肯亞發現鄭和下西洋時代中國血緣人骨遺骸,美國考古學者在曼達島考古遺址現場講解情況。(新華社)
仿照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鄭和古船」。(新華社)
徵南江軍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領的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省,元朝的皇族樑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至今爲止不屬於中國領土的雲南省在這個時候被明朝征服,首度被視爲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晉王死後僅二個月,明太祖朱元璋死去,享年七十一歲。已故皇太子的二十二歲次子皇太孫朱允炆在南京登基,是爲建文帝(一三九八-一四○二年在位)。
翌年的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在北京叛亂,與南京的建文帝宮廷開戰。就這樣開啓了爲期四年的「靖難之變」。最終於一四○二年,燕王軍攻陷南京,建文帝行蹤不明。燕王於南京即位,是爲明太宗(成祖)永樂帝(一四○二-一四二四年在位)。永樂帝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自己的根據地北京,一四二○年正式宣佈以北京爲首都。
元朝征討收失地
另一方面,退回北邊蒙古高原的元朝依舊強大,企圖收復失地。一三七二年,明朝大將軍徐達率領十五萬大軍橫越戈壁沙漠,直搗喀喇崑崙。然而,蒙古軍奮力抵抗,明軍損失一萬人以上,作戰最終失敗。這個敗戰使得朱元璋開創合併蒙古高原和中國的世界帝國的夢碎了。
如果看當時的元朝和明朝的勢力分佈地圖,華北、華中、華南在明朝的統治之下,但云南則是由元朝統治。雲南省自十三世紀末開始,一直都是以擁有樑王稱號的忽必烈家皇族的領地,世世代代治理的王國。除了雲南省之外,元朝在青海省也擁有極大的勢力。在滿洲也有札剌亦兒部族的納哈出國王,屬於蒙古貴族的王家。另外,朝鮮半島的高麗國王家族也與元朝是姻親。
沐英征服青海省的蒙古人和藏人,於一三七九年凱旋迴到南京。一三八一年,徵南江軍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領的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省,元朝的皇族樑王把匝剌瓦爾密兵敗自殺。至今爲止不屬於中國領土的雲南省在這個時候被明朝征服,首度被視爲是中國的一部分。沐英在征服後也繼續留在雲南,他的子孫一直到明朝滅亡爲止,都一直駐守雲南省,是實質上的雲南王。
一三八七年,朱元璋向滿洲派遣明軍二十萬,征服由納哈出率領的元軍,納哈出投降了明軍。因此,蒙古高原的北元和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之間的聯絡也遭到斷絕。
高麗的恭愍王於一三七四年遭到暗殺,養子(牟尼奴)繼位。一三八八年,明軍進攻蒙古高原深處,北元的脫古思帖木兒汗在逃走的途中被叛軍殺害,朱元璋從高麗手中奪走原本屬於元領地的咸鏡道,並通告高麗。對此反彈的高麗王爲了援助北元,再次下令高麗軍進攻滿洲。
然而,當高麗軍抵達鴨綠江邊的時候,副司令官李成桂與另一名副司令官曹敏修共謀抗令,改爲進攻王都開城,廢黜高麗王。四年後的一三九二年,李成桂終於自己登上高麗國王之位,並嚮明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則回覆:「速報告國號如何改。」高麗於是準備了「朝鮮」和「和寧」兩個國號,奏請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擇了與過去被西漢武帝所滅的王國相同的名字「朝鮮」。高麗王國於翌一三九三年起改國號爲朝鮮王國,這就是朝鮮的建國。朝鮮半島從此脫離蒙古帝國獨立。
永樂帝定都北京之後的明朝就好像是蒙古人元朝的復興。在元朝的時代,華北的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有許多蒙古人和從中亞而來的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定居,北京是他們的中心。就算到了現在,北京周邊和山東省依舊留有許多伊斯蘭教徒的殖民地。如此,非漢人色彩濃厚的華北是永樂帝的地盤,永樂帝的後宮也有許多非漢人的后妃和宦官。「三保太監七下西洋」的故事中有名的印度洋遠征艦隊司令官鄭和也是伊斯蘭教徒的宦官。
永樂帝本身非常憧憬蒙古帝國的大汗地位,曾五次親率大軍遠征蒙古,企圖征服北元,讓蒙古人承認自己是正統的可汗。五次遠征當中有三次橫跨戈壁沙漠,抵達現在的蒙古國,但最終無法讓蒙古人屈服,在一四二四年最後一次的遠征途中,病死在蒙古高原。
九邊鎮把守邊疆
明朝時代的北方防禦是交給俗稱九邊鎮的重鎮把守。九邊鎮包括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明朝將大軍集中在這些地方鎮守邊境。永樂帝(一四○二-一四二四年在位)和他的兒子洪熙帝(一四二四-一四二五年在位)、孫子宣德帝(一四二五-一四三五年在位)三代,皇帝的威嚴還在,沒有必要對九邊鎮進行懷柔。但到了宣德帝的兒子正統帝(一四三五-一四四九年在位)的時候,九邊鎮的情勢可左右內政,皇帝爲了確保自己的地位,於是對九邊鎮下重賞,努力獲得他們的歡心。最終的結果就是爆發了「土木堡之變」。
這時在蒙古高原上,霸權握在瓦剌部族的也先太師手裡,與肯特山脈以東的蒙古岱總汗一起,不時兵擾明朝邊境。一四四九年,也先太師的瓦剌軍與蒙古軍聯手,兵分四路同時進攻明領土。也先太師親率的主要軍隊,負責進攻山西的大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