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人口普查”見證首都生態提升

北京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了一場自然界的“人口普查”,不僅摸清了北京生物的“家底兒”,更是驗證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質量的關係。

隨着生態環境逐步向好,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將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間,本市有望實現調查網格全覆蓋,動態摸清全市生物多樣性的本底情況,形成系列調查報告

城市公園有了螢火蟲

毛茛北京市一級保護植物,更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它對水質要求很高,只生長於清澈、流動水體中,有它在的地方,說明水質是非常好的。如今,在海淀延慶昌平懷柔密雲等地都發現了水毛茛的身影

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兒”是開展保護工作的基礎和前提。2020年,市生態環境局將全市劃分爲212個網格,實地記錄82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羣系,各類物種共5086種,其中還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指示性物種。

通俗一點說,這些物種就是當地某種或者多種環境質量的指標。”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春蘭介紹,水毛茛、黑鰭��都是被專家公認的良好水質的指示性物種。去年的調查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城市河流的治理和生態修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對空氣、水、植被、光條件敏感的螢火蟲也在東城、海淀、石景山、大興等地的城市公園被大量記錄,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城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升六年

爲什麼北京的生物物種這麼豐富?據介紹,北京重要的生態空間主要分佈在“兩山兩河”,分別指燕山太行山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這裡也是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區域,“北京灣”孕育了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北京城歷史發源的自然物質基礎,爲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態基底和生態屏障

此外,由於北京處於“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區,是世界上鳥類最豐富的首都之一,目前有確切記錄的鳥類佔全國鳥類物種數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在我國北方城市中獨一無二。此次調查還發現了70種北京新記錄種,其中,中國新記錄種12種,包括大型真菌11種,昆蟲1種。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數據顯示,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持續向好,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增長9.3%,實現連續六年提升。

做好擴大環境容量的“加法”

生態環境狀況穩步向好得益於各方努力、多措並舉。

近年來,本市還堅持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在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減排“減法”的同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南水北調平原區百萬畝造林工程及其他綠化工程,做好擴大環境容量的“加法”。

延慶區以籌辦冬奧會、舉辦世園會爲契機,發展冰雪運動、旅遊休閒等綠色產業。密雲區舉全區之力,爲首都守住“一盆淨水”,形成如“蜂盛蜜勻”“古北水鎮”等“兩山”樣板懷柔區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懷柔科學城”,搭建“國際會都”,打造“中國影都”,“科技創新+會議休閒+影視文化”三駕馬車共進,助推“兩山”理論落地生根。本報記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