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直言 臺灣沒籌碼槓陸 根本自取其辱

交通部一度提出停空橋、調整時間帶等措施,「懲罰」外籍航空公司更改臺灣航點名稱。 (報系資料照,陳麟全攝)

交通部擬將把臺灣更名中國的外籍航空,考慮不停空橋、調整時間帶等反制作爲懲罰。對此許多學者持反對立場,認爲此舉是把不配合臺灣的外航成本提高,但臺灣根本沒有籌碼跟大陸比,可說是「自取其辱」,且桃園機場地面動線可能更混亂,外籍航空公司可能因此出走,最後權益受損的還是旅客。

「這不是報復,是自取其辱。」淡江大學全球發展學院長包正豪指出,外籍航空公司是商人,一定看市場哪邊大就往哪發展,現今大陸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假設14億大陸人持有護照者僅佔5%,那也有7千萬的人口,是臺灣2300萬人口的三倍,臺灣的市場一定比大陸小,交通部此做法根本無法威脅外籍航空公司,甚至會害到臺灣旅客,反制一定要用大腦思考。

長榮大學航管系副教授黃泰林表示,雖然交通部反制作爲短期內可能看似有效,但若沒有空橋,旅客就只能到遠方停機坪,對身障者不方便外,客機大約載兩三百人,有多少接駁車可運送,及需耗費多少地面作業時間等,都是問題。對航空公司來說服務也被打折,甚至外籍航空因此出走,影響最大的還是臺灣旅客。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副教授盧衍良更指出,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每年會有兩次全球機場時間帶的協調,如果臺灣單方面變更時間帶,是否可以達到原本政治上的目的性,仍保持懷疑的態度,可能最後淪爲「政策上的宣示」,並沒有具體的作爲。

另外,桃園機場是否能負荷也是問題,盧衍良說,就桃機近期地面施工等因素來看,原本航機滑行動線就已有影響,且近年機場旅客數已經呈現飽和狀態,如不提供空橋,等於是要在地面設施使用上,再加限制條件,像是啓動接駁車、直接下飛機,旅客到航廈間動向等,是否有利桃機總體順暢運作,也應納入考量。

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林祥生認爲,此反制做法對機場營運影響很大,像是空橋收入減少、航站空側及路側設施的效率降低等。政府應該要先檢視對旅客權益的衝擊,是否反而傷及國際觀光客的來臺意願,不能貿然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