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愛瑪的生意,也不好做了

編輯 | 付曉玲 曹賓玲

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

“提車不到一週就降價500,等等黨永遠會贏。”

最近小電驢的快速貶值,讓一天掙不了幾支“花西子眉筆”的打工人們很不爽。

可以看到,過去動輒三四千的雅迪愛瑪們,今年紛紛祭出“1000折扣”,甚至不少車型大促期間直降40%。多等幾天,意味着就能立省半個月生活費。

願意再等等的,福氣還在後頭。據調研顯示,雅迪、愛瑪們在上半年向渠道瘋狂壓貨,導致現在近80%的經銷商感覺清庫存壓力大,着急要把店裡吃灰的車賣出去。

除此之外,等等黨們甚至還能平價買更好的車,比如能拉動飛機、續航超過四輪電動車達到600公里、“騎10年不衰竭”等卷出新高度的小電驢們。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小電驢產業,經歷過去三年高速狂奔的後果。主要來說,有三大原因:

經銷商過度飽和,雅迪愛瑪們放寬信用條件,貨先“賣”出去;

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且集中釋放;

產品卷天卷地,但毫無價值,最後只能卷價格。

如無意外,這一輪價格戰會相當猛烈。

這也意味着“買不起眉筆”的打工人,或許還能賺更多。

飽和式擴張肥了品牌,瘦了經銷商

“一街多商、一鎮多店根本就是耍流氓,不管我們經銷商的死活!”

一位小電驢經銷商在社交媒體義憤填膺道。

其槍口對準的“一街多商、一鎮多店”,是近幾年小電驢廠商大肆擴張的策略之一。可以看到,在此指引下,2022年雅迪、愛瑪門店數均超過3萬家,雅迪相比2019年幾乎翻了3倍。

然而,行業銷量卻只從3000多萬提升至5000多萬,三年複合增長率僅爲10.8%。

僧多粥少的局面,一目瞭然,難怪經銷商要舉起反抗的大旗。

回看過去三年,新國標政策置換以及疫情錯峰出行的需求,拉動了小電驢行業一波新增熱潮。而嚴格的准入與溯源管理,又將中小企業攔在了門外,使得雅迪、愛瑪等大廠商們得以瘋狂擴張收割紅利。

雅迪甚至在2020年的一份紀要中赤裸裸寫道:現在越是大企業,擴門店越激進。

三年下來,一街多商、一鎮多店成爲雅迪、愛瑪的標配。隨便點開地圖搜一下,附近兩公里有多家雅迪、臺鈴電動車銷售網點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種“飽和式覆蓋”,放在順風局合情合理,但在水逆時,往往會轉化爲束縛。

經銷商首當其衝,如下圖,雅迪愛瑪單店銷量和營收雙雙下滑,2020-2022年雅迪單店銷量從560臺下滑至437輛;愛瑪同樣嚴峻,去年單店銷量同比直降17%。

這正印證了統計局數據預估,截至2022年新國標替換需求已完成80%以上;同時,國內幾乎每4個人就擁有一輛小電驢,新增需求逐步放緩。

各家財報也體現了這點。2023Q2,愛瑪、新日的營收已出現同比下滑;雅迪去年底的紀要中也提到:預計2023年後保守穩態每年5000多萬的銷量。

也就是說,小電驢的生意,再次進入存量市場。

如此一來,兩輪電動車將從短暫的“快消品”,再次迴歸到“耐用品”屬性,再加上“一車用10年”的超長使用年限,網點門店銷量、營收齊跌,也就情有可原了。

更何況,“一街多商、一鎮多店”的格局,又給經銷商的苦日子火上澆油。

據報道,爲了搶生意,經銷商們已打響價格戰:同一款愛瑪車型,有的經銷商報價1450元,有的則報1399元,還有的喊到1350元。

而價格混亂,無疑會中傷品牌形象,並不是廠商們樂意看到的。

基於此,雅迪愛瑪們將目光轉向了提高店效上,如雅迪在去年11月紀要中明確表示後續會不斷提升店效。

不過,在經銷商口中,事情又變成了另一種畫風:“優勝劣汰是廠家對經銷商態度,品牌內部有競爭制度,廠家會扶植聽話的經銷商。”

言外之意就是,廠商傾向於鼓勵經銷商多多“努力”,自然篩選出生存能力更強的門店。

這也不難理解,廠商的出貨價相對穩定,經銷商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革新。這樣雅迪、愛瑪就能對資本市場講出“韌性增長”的故事。

可經銷商們的日子呢,難受得不行。一波經銷商反水潮正在加速醞釀。

比如,有的經銷商開啓了“自掃門前雪”式售後:“在哪買的便宜車,就去哪兒售後,不是我這裡出的車我不管。”

更有甚者,直接改做其他品牌生意。可以看到,社交平臺上,經銷商自爆雅迪改代理綠源、愛瑪轉戰臺鈴等情況,愈發常見。

如果經銷商的生存空間繼續被擠壓,很可能會出現大逃離。更何況,競對們還處心積慮挖牆腳,有經銷商透露稱,近期綠源大搞優惠吸引加盟:“只要雅迪改綠源,房租全報。”

總的來看,雅迪愛瑪此前大肆擴張的同時,也埋下了價格戰的引子,使經銷商不得不爲了搶奪消費者而左右互搏,自己也遭到了反噬。

而這種相愛相殺,或許還會愈演愈烈。

7000萬臺產能集中釋放,卻無處消化

小電驢廠商的野心,不僅表露在滿大街的門店上,也潛藏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廠房裡。

雅迪是嗅覺最靈敏的那個。新國標公佈後,其迅疾擴產,2019-2021年,產能從800萬臺增至1700萬臺,增幅達125%。

這使其在新國標換車高峰到來時,吃到了最大紅利,營收增速遠高於同期的愛瑪、新日。

聞到血腥味的玩家們,爭相battle起產能建設。數據顯示,僅2021年就上馬了十餘個新生產基地,新增產能超1000萬輛。

而小電驢建設週期通常爲1-2年,這些擴建的產能,如今開始陸續釋放:

愛瑪來看,預計2024年產能接近2000萬臺,同比2022年底增長98%。

臺鈴今年8月惠州生產基地一期投產,年產能將達到1200萬臺,相較2019翻倍。

綠源在招股書裡寫道:計劃上市融資後,將產能從當前的330萬臺擴充至1000萬臺。

保守估計,今年行業的前六名玩家合計產能或達5700萬臺,明年還將拉昇到近7000萬臺,大大超過上述提到的行業總需求量(5000-6000萬臺)。

而前六家廠商的份額,約佔全行業70%,這意味着,全行業產能可能逼近1億臺。

當然,今年小電驢爭先恐後出海東南亞,各家或許也有補充子彈的打算。但出口還在起步階段,數據顯示,2023Q1中國兩輪電動車出口數量僅279.15萬輛。

即使按2021年最高2000萬臺出口銷量算,國內外市場短期內也難以消化如此龐大的產能釋放。

也就是說,行業產能過剩也不難預期了。

更棘手的是,這些堆起的工廠和產線,讓各家的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大幅增長。投產後,會成爲企業賬上的折舊和攤銷,沒有足夠的銷量來進行攤薄,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產能過剩在小電驢行業並不是新鮮事兒,幾乎隔一陣子就要鬧一次。

2015年行業銷量持續下滑,就造成了工廠大面積停工:新日當年的產能利用率下滑至60%,雅迪從95%斷崖式下滑到66%。

基於此,2015年上半年起,業內掀起大範圍的價格戰,愛瑪甚至宣稱要“擊穿底價”,幾乎所有兩輪電動車型都加入到了“特價戰”之中。

此後,類似劇情不斷上演,中小企業被加速出清,2013-2019年電車企業數量從2000家銳減至110家。

而愛瑪、雅迪們不僅賣了貨,還順勢吞掉了更多的市場份額,電車銷量CR3由2016年的25%提升至2021年的65%。

這一次,業內似乎同樣想通過價格戰,釋放產能壓力。

如上文提到,今年以來,廠商們對老產品的降價幅度均在1000元以上。新產品同樣實行低價策略,雅迪“自降身價”進攻2000-3000元價格段,愛瑪也強調“兼顧高性價比市場”。

但打價格戰並不是好主意,“殺敵一千自損一千”的情況時有發生。

以愛瑪欣果車型爲例,官方價已從3899元降到京東到手價2699元,低於二網經銷商批發價。

雖然品牌對二網經銷商進行了一定補貼,但每臺車型補貼200元,放在動輒一兩千的降價面前,很難掩蓋虧損。

平臺數據顯示,今年1-8月已有6000多家電動車相關公司註銷、倒閉,其中絕大部分是經銷商。

如此一來,經銷商的訂貨意願也大打折扣。如一位雅迪經銷商就說道:“(廠商)找我好幾次了,我沒敢上貨”。

這無疑會反噬品牌,對銷量造成衝擊。爲了鼓勵經銷商拿貨,雅迪、愛瑪都打起了“賒銷”牌,上半年兩家的應收賬款都翻倍增長。

對企業來說,這相對於高空走鋼絲,稍有差錯,現金流就會受到威脅。

因此,僅靠價格戰,並不能治好雅迪愛瑪們的產能焦慮,歸根結底還是要牢牢攥住用戶的心,爭取量價齊升。

無效內卷還賣高價,難逃價格戰宿命

最近幾年,小電驢廠商默契打出了同一張牌——差異化。

雅迪立起了電池電機“高科技”人設,愛瑪走起了顏值路線,小牛和九號則沉迷於給小電驢加車載大屏、手機實時監控等buff,企圖用智能化彎道超車。

這些策略都有奏效,比如雅迪2019年首發石墨烯電池,有效提升了電池壽命和續航里程,搭載新電池的冠能系列售價一舉突破3000元,且銷量佔比提升至40%(截至2022H1)。

整體來看,過去2年間,雅迪愛瑪的產品確實溢價明顯,大吃差異化紅利。

但熱鬧沒有延續到2023年。4月天津車展後,一位經銷商興致索然地表示:“對比各個品牌類似價位區間的新品,除了名稱之外,性能、配置和外觀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以顏值出圈的愛瑪爲例,各家的新車設計與其之間,幾乎僅剩車燈的區別了。

不僅是外觀設計雷同,雅迪所走得電池電機路線,也越來越擁擠。

可以看到,石墨烯電池去年已經“爛大街”,甚至續航已經從100公里捲到了200公里,並且長續航和智能化車型也沒撐多久,今年已開始陸續降價。

連九號、小牛掀起的高端智能化潮流,也沒能逃脫被借鑑的命運。如下圖,智能中控、車鎖、APP 已然成爲各家的標配。

回過頭看,最近三年,行業曾試圖通過創新擺脫價格戰,但無論誰推出哪一種新品,都會被迅速模仿跟進。

而細究原因會發現,癥結或在於,電動兩輪車行業根本就沒有多少創新空間可言。

一方面,其本就不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據魯大師數據:2022年,業內主要品牌的發明專利佔比僅佔14.9%,其中外觀專利佔比高達51%。

並且,這14.9%的創新基本都是微改進,而非破壞性創新。比如,雅迪引以爲傲的石墨烯電池,本質上只是添加了石墨烯成分的鉛酸電池,並沒有實現電池技術迭代。

另一方面,小電驢們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多來自外部採購,如愛瑪招股書顯示,其2020年有超過25億的蓄電池是買來的,其中八成都來自同一個供應商。

如此依賴供應鏈,難免受制於人。據報道,一項新技術問世時,上游供應商只會給予雅迪愛瑪們1年左右的獨供期,之後就會向其他競爭對手開放。

這些行業特徵,註定了雅迪愛瑪們無論多努力,最終都會再次落入同質化的窠臼。

倘若它們的內卷,恰好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那市場還是會熱烈歡迎的。可不幸的是,在“上帝”們眼裡,雅迪愛瑪們就是在“無效內卷”。

比如,當下企業們一窩蜂式鼓吹跑得遠,從“一次充電,雙倍里程”到“百公里,不充電”,最後捲到200km長續航。但用戶騎小電驢多是爲了短距離通勤,根本不需要如此高配。

智能化也是如此,艾瑞諮詢數據,僅有21%的小電驢用戶關注過智能化功能。大多數消費者的看法是:智能沒有什麼用,就是爲了溢價的噱頭。

這在數據上也有驗證,各大品牌帶有智能化功能或長續航功能的車型,價格普遍在4000以上;2019-2022年,京東平臺大於2879元的小電驢,銷售額佔比也由11%提升至53%。

也就是說,雅迪愛瑪們卷差異化,折騰出了一堆不實用的功能,還越賣越貴。消費者怎麼甘心當冤大頭?

在產品同質化,市場又不買單的情況下,行業就只剩一條退路了——打價格戰。

可以看到,在傳統廠商跟隨下,2023Q2九號單車均價同比下滑6%;雅迪今年5月紀要也提到女性款毛利率更低——明擺想用更低的價格進攻女性市場。

對於雅迪愛瑪們來說,兩到三年一輪價格戰並不陌生。但這一回,牌桌上的玩家都是前幾輪惡戰倖存下來的佼佼者,在產品性能、外觀設計都卷無可卷之下,又要如何掰贏手腕呢?

潮水退去,才知道整個小電驢行業都在裸泳。

過去三年,雅迪愛瑪們憑藉密集的經銷商網絡和更充足的產能,成爲了風口上的豬。但紅利消失後,行業再次進入存量博弈市場。

這一次,無論是量還是價,提升空間都不大,產品同質化內卷、經銷商低價競爭等問題一一浮出水面,廠商們的路越來越難走了。

又或許,小電驢本就沒有多少路可以走,讓幾年不漲工資的打工人能買得起纔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