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貨幣餘額超過300萬億元 金融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人民網北京4月18日電 (黃盛)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3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4.8萬億元,同比增長8.3%。狹義貨幣(M1)餘額68.58萬億元,同比增長1.1%。流通中貨幣(M0)餘額1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一季度淨投放現金3766億元。

針對上述M2餘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4月18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M2餘額超過300萬億元,是過去多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反映。總體看,當前存量貨幣確實已經不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在加快推進,經濟更爲輕型化,信貸需求跟以前相比有所轉弱,信貸結構優化升級。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信貸數據,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9.11萬億元,比2023年同期低1.59萬億元,但比2022年同期高7730億元;一季度政府債券淨融資1.36萬億元,同比雖然有所少增,但是與2020—2023年同期均值相比基本持平。一季度企業債券淨融資1.12萬億元,同比多增2551億元。一季度,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分別增加1983億元和5500億元,同比分別多增2024億元和814億元。

“各方面對這種變化有認識和適應過程,一些銀行在內部考覈上還有‘規模情節’,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有效融資需求;部分企業藉助自己優勢地位,用低成本貸款融資買理財或轉貸給別的企業,主業不賺錢,金融反而成爲主要業務,因此容易形成空轉和資金沉澱,降低資金使用效率。” 鄒瀾表示,將加強對資金空轉的監測,完善管理考覈機制。未來隨着經濟轉型升級,有效融資需求恢復,社會預期改善,資金沉澱空轉的現象將會緩解;當前龐大的貨幣總量增長可能會放緩,數據上會有擾動,不宜做簡單同期比較。

業內人士認爲,我國始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近年來整體的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的需求基本相匹配。目前在信貸結構優化升級的情況下,如何盤活這300萬億存量貨幣,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進一步的支撐,支持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將成爲政策發力點。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向人民網記者表示,當前政策面的重點是盤活存量貸款,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因此,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建議適度淡化對信貸、社融總量的關注,重點觀察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源對重點領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其中包括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綠色貸款等的增速。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負責人張文紅在4月18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認爲,總體上看,一季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與今年的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特別是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8.7%左右的增長,實際上增速並不低。同時,今年中國人民銀行更加註重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均衡增長,一季度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雖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歷史上較高水平,在穩固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同時,避免過度衝高導致後勁不足,有助於增強信貸增長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