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BRT專用道與社會車道一閒一忙,“閒忙不均”怎麼破?

廣州,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天河路東往西方向的五條社會車道車流穿梭不息,由於體育東路的紅燈限制,不時出現緩行現象;這些車道的左側,BRT專用道上,數分鐘內僅有兩三輛公交車經石牌橋站駛過,車上乘客亦寥寥。

同在天河,一個週末的午間,從華景新城至體育中心站路段,社會車輛出行需求增加,普通車道排長龍、一旁BRT專用道空蕩蕩的“冰火兩重天”景象直觀可見。

這是羊城晚報記者近期走訪時看到的現象,稀鬆平常。投入運營十多年,廣州BRT作爲全亞洲最大的BRT系統,曾促進廣州公共交通邁出新速度。而隨着地鐵線網越織越密以及近年“電雞”急劇增多,廣州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習慣已發生較大變化,公交出行比例明顯下降,BRT載客量也今非昔比。與此同時,城市中心東移,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使得連接天河區體育中心和黃埔區夏園社區的BRT專用道與沿途的社會車道時常出現一“閒”一“忙”的現象。

一些車主疑惑:24小時禁行社會車輛的BRT車道,是否有可能調整全程專道專用措施,在部分路段部分時段允許社會車輛借道?

城市交通是綜合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BRT專用道有開放借道的空間嗎?這樣的調整確能提升道路交通運行效率嗎?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BRT車道較爲空蕩,屢有社會車輛違規駛入

21世紀初,隨着廣州“東進”戰略的提出,越來越多的資金和人口涌入黃埔,這片創業熱土急需一條能和中心城區快捷聯通的公共交通走廊。2010年,被譽爲“東部彩虹”的廣州首條快速公交系統(BRT)應運而生。中山大道BRT西起天河體育中心,沿天河路、中山大道、黃埔東路向東,終點爲黃埔夏園站,全長22.9公里,設26對車站,途經線路31條。BRT採用“封閉走廊+靈活線路”模式,在BRT專用通道內只走BRT車輛,體現公交路權優先的設計思想,減少公交車輛與社會車輛混行干擾,實現公交車輛快速化。

近年來,隨着城市中心東移,中山大道車流量日趨上升,BRT沿線社會車道不僅高峰期通行緩慢,在非工作日非高峰期時段也時常出現交通堵塞。而BRT車道爲BRT公交車輛的專用道,道路較爲空閒。

8月中下旬,記者在工作日、週末的不同時間段,走訪天河路石牌橋BRT站附近、華景新城至體育中心站等路段,都看到BRT專用道與社會車道形成一“閒”一“忙”的鮮明對比。“除了市中心區域,在非中心區黃埔東路路段也經常看到BRT車道較空而社會車道擁擠的現象。尤其是夜間BRT收車後,常有社會車輛和電動自行車違規駛入BRT車道。”車主周女士說。

根據相關規定,除參加運營的快速公交車輛,其他車輛全天候一律不得駛入BRT專用道(特殊社會車輛除外),部分BRT站設有“BRT公交專用道 社會車輛禁止通行”的標識牌及“電子警察”抓拍警告。然而,記者走訪上社站、華景新城站和崗頂站周邊,看到仍不時有社會車輛和電動自行車在BRT車道內穿行。

“由於電動自行車的違規駛入,崗頂站、車陂站、學院站、烏衝站、文園站和雙崗站成爲交通擁堵的‘重災區’,電動車數量衆多且行駛速度快,是BRT車道最大的安全隱患。”B1路司機告訴記者。“中山大道天府路口交通壓力大,掉頭車輛經常被左轉車輛阻擋導致塞車,交警會引導車輛開入BRT車道,緩和交通壓力。但是夜間經常會有社會車輛加速通過BRT車道,管制不是很嚴。”華景新城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市民出行習慣變化,BRT地位今非昔比

有目共睹的是,廣州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習慣已然發生較大變化,公交出行比例下降明顯。數據顯示,廣州地鐵線路從2004年的兩條增加至目前的16條,運營里程從37公里攀升至653公里,公交與地鐵客運量比例已從7:3變爲3:7。展望未來三年,163公里在建地鐵將陸續開通,軌道交通佔全市公共交通出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上升。

這也體現在BRT的客流變化上。廣州BRT作爲亞洲最繁忙的BRT系統,日均客運量曾超過75萬人次,眼下這一數據降至26.62萬人次,佔市中心區公交客運量的10.78%。記者在工作日早高峰(7時-9時)、晚高峰(18時-21時)乘坐B1路觀察發現,體育中心站到鹿鳴山總站這段相對繁忙的路線基本能滿客,且有乘客站立的情況;由於發車頻次多,乘客等一會兒就能上車,未見擠不進公交車的情況。而非高峰期非中心區繁忙路段的BRT線路,乘客則相對稀少。

設計之時,廣州BRT首創性地提出了“30條靈活線路+1條擺渡線”的線網規劃,綜合採用大站快線、直達快線和短線切入的靈活線路方式,緩解客流高峰期的擁堵狀況和潮汐現象。而近日,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公交線路調整的意見徵集,B27擬暫停營運,這將是BRT系統啓用以來首次有線路編碼被申請暫停營運。

長期關注廣州交通的廣州市政協委員劉根生留意到,數百萬輛電動自行車分流了大量中短程公交通勤人羣,直觀的表現就是主幹線公交車通勤出現空載的情況。就BRT而言,廣州設計線路時以中山大道原有常規公交線路升級而成,站點重合極多,換乘擺渡線乘客少,無法發揮18米鉸接車全部運力,導致一定程度上浪費了BRT設置的大站臺候車區,不僅BRT車道空閒,如今連BRT站臺也常常略顯空蕩。

東向延伸的軌道交通已成爲公共交通的主體。“BRT線路與地鐵5號線、13號線高度重合,大部分上上下下需要走天橋通道的BRT站點與地鐵站換乘便捷性不高,公交內部換乘優惠政策也不完善。在BRT連接的黃埔區與市中心的通勤區間,還有6號、21號、7號線等多條地鐵線路,地鐵出行更加方便。”劉根生說,這導致過去BRT的乘客大量轉移到軌道交通上,去年6號線日均客運量就達到77.3萬人次。

專道專用能變嗎?交通部門:暫不宜常態化借道

廣州BRT系統作爲一種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方式,曾極大地提高沿線交通的通行效率。數據顯示,通道內平均運營速度達到24公里/小時,比開通前提高了84%。然而,BRT系統至今已運行了14年,隨着城市發展和市民出行習慣變化,BRT專用道是否有優化的空間,以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事實上,關於優化BRT通行的聲音時有出現。2022年,有廣州市政協委員就提出建議,推廣非工作日BRT車道不限行,有針對性地爲社會車輛開闢更多行駛空間。也有媒體就“借道BRT車道能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嗎”發起投票,有37.65%的投票者認爲“不能”,24.7%的投票者認爲“能”。

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回覆羊城晚報記者表示,當前,BRT暫不宜常態化實施社會車輛借道。近年來,BRT客運量佔市中心區公交客運量的比例總體維持在11%左右,BRT仍是市中心區主要公交客流走廊和市民公交出行快速通道,尤其是BRT系統西段毗鄰天河商圈,工作日和節假日公交出行客流強度均較大。

據統計,BRT體育中心站至棠下村站日均客流強度超過1.12萬人次/公里,接近地鐵客流強度(1.35萬人次/公里)。實施全時段的專道專用有利於提升BRT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降低道路通行壓力。

此外,實施BRT專道專用有利於確保運行安全。目前,公交車輛在BRT專用道行駛和停靠須遵循相應行車讓行規範和安全作業規程,社會車輛因不熟悉相關規則,進入BRT專用道行駛,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因社會車輛擅自進入BRT專用道通行而引發交通事故55宗,對BRT運營造成影響,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因爲車流量大且部分駕駛者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薄弱,即使開放BRT車道給社會車輛,交通擁堵問題依舊存在。”出租車司機楊師傅認爲。網約車司機陳師傅表示:“將部分BRT車道改造爲可變車道確實有助於改善路況,提升通行效率,但如果常態化實施社會車輛借道有可能導致所有社會車輛一擁而上,加大管理難度,提升管理成本。”

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指出,由於道路交通流具有一定的自適應性,開放BRT通道所釋放出的道路空間可能對其他擁堵路段(如同爲東西走向的黃埔大道)社會車輛具有虹吸作用,增加的交通流將迅速抵消釋放出的道路資源,重新造成交通擁堵。

BRT在路權上優先通行,治堵需要更可持續

“將BRT車道開放給社會車輛,只是飲鴆止渴。”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東亞區首席代表劉岱宗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談到,緩解交通擁堵需要考慮更加持續的方案,比如防範新能源汽車無序發展等。同時,依然需要推動人們更多地使用可持續交通,包括公交、地鐵系統乃至步行。

劉根生則認爲,若對BRT專用道實施車輛借道,有需要考慮的因素,如BRT專用道與普通車道本身容易交錯,借道後在路權上BRT車輛仍需要優先通行。

“另外,可以考慮BRT專用道分時段,非核心地段分區域實施車輛借道,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劉根生說,在靠近BRT站臺的前後30米左右可結束借道,保持站臺附近BRT通道的獨立性。在時段上,夜間BRT收車後、節假日等時段,以及工作日非高峰期可試行開放,收集研究開放前後一定時段的整體通行數據後,再進行優化實施。

文 記者 嚴藝文 實習生 曾曦語 陳佳旎圖 記者 樑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