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造車突圍記:全固態電池、智能座艙和碳化硅芯片

“我們堅持EV(純電)+ICV(智能網聯),因湃電池和銳湃電驅都實現了量產,這兩個領域現在都是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在4月11日向界面新聞透露上述信息。他表示,公司在三電系統和智能網聯方面具備全面自研能力以及產業化能力。

埃安是廣州汽車業尋找突圍和轉型的縮影。目前,廣州汽車製造業生產仍處於承壓,1-2月實現增加值同比下降2.4%。這座“汽車第一城”,試圖通過發力汽車電子、動力電池、智能座艙實現彎道超車。

固態電池:兵家必爭之地

現階段,補能焦慮成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上升的最大難關,動力電池成爲汽車工業的競爭高地。其中,由於能量密度高、體積小、安全性高的優勢,固態電池又是兵家必爭之地。

廣汽埃安旗下昊鉑選擇的是全固態路線。據官方介紹,該電池採用100%固態電解質,具備超高能量密度、超強本徵安全、超寬使用溫域等特點。

從技術路線來看,固態電池分爲全固態電池和半固態電池。古惠南提到,全固態電池有幾方面優勢:首先是能量密度高,起步就在350Wh/kg以上,將來會逐步發展到500Wh/kg以上;第二,可以耐極度低溫,零下負200°液氮的時候依然可以用;第三,可以解決安全問題,耐低溫也耐高溫。

2023年,廣州動力電池行業迎來幾個關鍵節點:10月,巨灣技研全球首家超快充電池工廠在廣州投產,最大充電功率達480kW;12月,因湃電池工廠竣工投產,量產新一代“彈匣電池”。

根據初步計劃,埃安在年底將開始全固態電池的裝車測試,明年主要是測試階段,並爭取後年量產。

“固態電池的優勢除了成本,還有搭載率,我們會根據成本下降看看選擇搭載什麼車,但今年規劃還有點偏早,會在明年對具體搭載車輛有更明晰的計劃。”古惠南說。

但古惠南指出,固態電池的誕生目前還有很多的困難,一個是原材料,另一個是產業鏈成熟過程。他預估,固態電池誕生之後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培育市場。

智能座艙的軟硬分離

4月9日,第十屆廣州國際投資年會舉行。會上,星河智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河智聯”)與南沙簽約,在廣州佈局智能交互、智能座艙系統、智能音效、運營服務四大業務。

星河智聯由廣汽集團和科大訊飛投資成立,並在2023年獲埃安入股。去年,公司打造的車載大模型已經搭載在昊鉑GT上。

隨着智能座艙成爲車廠新一輪競賽的戰場,主流廠商紛紛入局,包括一汽、二汽、東風、長安、長城、吉利等,要麼設置自由團隊,要麼通過獨資公司或合資公司展開業務。

星河智聯主要運用的是訊飛星火大模型,其副總經理張瑩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已經服務了廣汽傳祺和埃安100多萬的車型。

“現在座艙更看重的是軟硬分離,軟件企業如何在不進入硬件平臺方案時,給用戶帶來體驗更好的方案。”張瑩告訴界面新聞,這也是廣汽跟跨界公司合作的原因,“我只調用你的能力,不用整個產品。訊飛在人工智能技術,在語音交互、圖像識別上面確實還是國內頭部。”

針對大模型的迭代方向,張瑩認爲,今年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大家都在把大模型做成小模型和端側模型。大模型位於雲端,雲端算法有兩個弊端,“用戶提一個問題,通過大模型後臺算回來,可能要4-5秒纔回復,而現在市面上產品喚醒時間基本上在0.7-0.8秒。另一方面,後端算法很貴,要把這個成本傳遞給用戶,用戶很難接受。所以我們也在考慮做8B或6B的小模型在車裡面應用。”

L3元年到來

4月9日,廣州南沙發布第一批應用場景清單,其中提出放開L4級別智能汽車商業化運營推廣,推動L4快速打入消費市場,倒逼智能駕駛技術優化迭代。

目前,廣州正在申報作爲L3級示範市。在廣州大學城或南沙的公開道路上,可以看到埃安無人駕駛車輛進行測試

古惠南透露,L3智能駕駛也實現了新突破,目前正在申報L3智駕公告。此前,埃安已經取得L3級試運行的資質,但真正量產L3還要等相關公告。而在4月7日,廣汽埃安與滴滴自動駕駛宣佈合資公司——廣州安滴科技有限公司,首批L4車型計劃2025年實現量產。

“我們的產品完全按照法規來準備,就是帶雙冗餘,像GT帶5R、11V、3L,5個激光雷達、13個高清攝像頭、3個激光雷達。”古惠南說。

現時,奔馳、寶馬、北汽極狐、智己汽車、賽力斯、比亞迪等車企獲得L3路測牌照。

“從市場前景來看,我認爲今年是L3元年,今年之後會進入高階自動駕駛爆發期。”古惠南認爲,Robotaxi的實用價值體現在幾方面:最有價值的就是代替出租車,也就是共享出行市場;第二,不分早、中、晚運行,半夜司機要睡覺,但是車不需要;第三,補能不受限制,既可以在晚上接乘客,也可以在晚上充電。

不過,Robotaxi代替傳統司機的前提在於感知能力的大幅提升,這對汽車芯片提出了要求。

“整車製造對應於其上游供應鏈、以及相對應材料的輔助產值,大概要提供3-5倍。所以扶一個主機廠固然重要,但是隨着新能源汽車製造產能的滿載和過剩,實際上很多核心部件供應鏈依然要依賴於外地或者國外進口,因此這個市場的潛力還很大。”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偉在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表示。

2006年,從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的肖國偉在廣州開展LED芯片倒裝焊技術的產業化研究,不久後創辦了晶科電子。後來,肖國偉的商業版圖進一步擴張至芯聚能半導體,以及與吉利共同創辦的芯粵能碳化硅芯片生產項目。

據肖國偉介紹,旗下產品在去年已經實現大規模供應到800伏平臺的主機驅動模塊上。在主機驅動碳化硅的模塊上,芯聚能半導體的模塊超過了14萬輛車的裝機量,在第三方供應商裡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