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專業及訓練不足 也是隱憂

社工若經驗和訓練不足,表現會不如預期,但也並非外界評價的冷血或漫不經心,要有制度化的解方因應。示意圖。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內社工除了患寡,還有專業及訓練不足隱憂;從去年九月高雄苓雅區的兇殺案到近期的剴剴被保母虐死案,社工都成外界指責的箭靶,學者認爲,有些特殊案件連社工自己都沒遇過,當下比較會不知所措,若經驗和訓練不足,表現會不如預期,但也並非外界評價的冷血或漫不經心,要有制度化的解方因應。

去年九月高雄苓雅區兩名幼童目擊吳姓鄰居上門持刀砍殺父母,家屬透露社工案發後到場關心,但只停留十分鐘,獲悉幼童不需安置就離開,只留下冰冷的名片,事後也只傳簡訊,連關心電話都沒打,引發議論。最近男童「剴剴」事件,兒福聯盟社工遭質疑訪視不確實,也讓外界質疑對年輕社工的專業訓練不足。

新北市議員陳儀君說,第一線社工負擔很重,機構有相關考覈機制,有沒有實際追蹤是關鍵,不能只是想着結案。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復健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張千惠指出,有時候遇到特殊案件,社工自身也沒有相關經驗,就容易不知所措,社工之間的經驗傳承也很重要。

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劉文湘說,社工從學校到踏入職場都有教育訓練,狀況剛發生時還在慌亂期,社工會選擇先不打擾當事人及家屬,不能單以停留時間長短或有無打電話判定社工的態度。

臺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社工沒有公權力,卻是最被期待的一羣,「有事找社工、出事怪社工」的究責文化將引起寒蟬效應,社工荒問題雪上加霜。

張淑慧說,以剴剴案爲例,外界責難社工敏感度不夠才發生不幸,但第一線社工沒有公權力,缺乏法律協助及人身安全維護,社工常是單獨家訪,面對高風險情境、高脆弱族羣,卻有高壓力期待,呼籲讓司法調查釐清責任,社會勿一味責難社工,否則會讓社工畢業生更不敢接觸保護性、高風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