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賣匯阻貶 外匯存底連二降

近一年外資有價證券加存款市值約當外匯存底比重

中央銀行公佈2月外匯存底爲5,694.22億美元,月減1.18億美元、已連二月下降,央行表示,2月投資運用收益孳息相對高,但主要貨幣對美元繼續走貶,加上央行也進場調節賣匯阻貶,使得外匯存底下滑,但變動金額幾乎是持平。

央行外匯局長蔡烱民表示,2月雖然投資運用收益是正貢獻,但單月外匯存底下降,主要反映兩大因素,一是主要貨幣對美元貶值,折算美元后金額減少,即對外匯存底負貢獻;二是央行繼續進場調節賣匯,雖2月匯市波動不算大,但臺幣貶值央行進行必要調節,也帶來負貢獻。

隨臺股創高,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臺幣存款餘額共折計升爲6,773億美元,較1月底的大增429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由上月111%升至119%,但近期臺股大熱,新臺幣卻一路走貶,股匯嚴重脫鉤。

蔡烱民分析,股匯走勢不同,主要反映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連動,由於美股費半、那斯達克創高,在臺積電帶動下,臺股也連動上漲;整體匯市來看,因美元還在走強,導致所有貨幣都貶值,也是反映國際匯市情形,新臺幣跟着示弱。市場原樂觀預估美國3月降息,但後續已修正預期,延後至最快5月、6月纔會降息,且降息幅度也下修,現在市場看法與聯準會逐步趨於一致,整體來說對美元是支撐,使美元繼續走強。

但蔡烱民強調,新臺幣今年來貶幅仍居中,相較下,韓元、日圓甚至澳幣貶幅都更大,新臺幣走弱並非股匯不一致,而是市場對全球匯市的反映。

目前主要國家外匯存底餘額,臺灣仍穩居第四位,第一名是大陸至1月底3兆2,193億美元,第二名日本至1月底1兆1,562億美元,瑞士至1月底7,736億美元排名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