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AIPC應具備五大特徵,摩爾定律有望“復活”

4月18日,在聯想TechWorld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正式發佈了聯想首批AIPC產品,以及企業智能體、“萬全”異構智算平臺等應用與解決方案。

本次聯想發佈的AIPC一共有六款,售價從5999元到17999元不等,覆蓋Thinkpad、YOGA和小新等不同產品線。

發佈會結束後,包括楊元慶和聯想中國區總裁劉軍在內的多位高管接受了界面新聞等媒體的採訪。

談及對AIPC的概念,楊元慶認爲聯想給出了較爲全面的定義。他稱各品牌對AIPC的定義不同,有的有NPU(神經網絡處理單元)就算,有的是能用雲端大模型,“但它們其實都不算真正的AIPC。”

聯想推進AIPC業務將從中國區開始,逐步向全球市場推廣。楊元慶預計,今年全球PC市場最終將有10%的產品替換成AIPC。

按照他的判斷,人工智能的下半場,一定是從技術突破到應用落地的階段。人工智能要想觸達更多人羣,只靠公共大模型是不行的,它在網絡速度、雲端效率、成本和數據隱私等方面存在侷限,而混合式人工智能加入了個人和企業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落地普及的必然途徑。

在過去四十年發展歷程中,聯想基本上保持着每隔十年一大變革的節奏。楊元慶將今年定義爲新十年的開始,而下個階段毫無疑問將由人工智能引領趨勢。

AIPC應具備五大特徵

在楊元慶看來,目前運行AI智能體,最好的載體還是PC,因爲算力優勢比手機大很多。所謂AI手機更多還是通過網絡來享受公有大模型的好處,而無法提供個人智能體服務。

對於AIPC的落地,楊元慶認爲是需求在驅動技術創新。互聯網誕生之前的很長時間,用戶對計算力的需求並不高,“現在由於AI的應用,需求加速增加,對計算力的要求呈指數級上升,摩爾定律可能也會復活。”

不過,未來的計算方式將有所區別,不再侷限於CPU,而是CPU+GPU+NPU的計算方式。

例如聯想本次發佈的AIPC已經具備200TOPS的算力,這已不是傳統計算方式能支持的規模,而下半年英特爾和AMD等公司發佈的新品將實現三到四倍的算力提升。

儘管近期已有其它廠商發佈了與AI相關的PC產品,但楊元慶自稱聯想發佈的產品纔是真正的AIPC。

爲此,聯想特意提出了AIPC產品應該具備的五個特徵:配備個人智能體(AI Agent);具備本地異構算力;具備本地化的個人知識庫;開放性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以及強化個人數據和隱私安全保護。

“市場上有很多PC也叫AIPC,但其實只具備五個特徵中的一個,即異構算力,他們主要還是依靠雲端模式。”劉軍強調,聯想的產品實現了本地運行大模型服務。

據劉軍介紹,4月18日聯想AIPC已開始接受預定,並開啓公測階段;5月12日相關樣機將進入線下零售店面;5月20日將把預裝好大模型和智能體的產品進行大規模發售。

AI需要真正落地

對於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的衝擊,楊元慶告訴界面新聞,聯想希望能讓AI走下雲端,真正落地。這意味着AI需要更加私密化和個性化,從公共智能變爲個人智能,從技術工具變爲高度理解個人需求和偏好的個人助理。

想讓AI服務於商業實體並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需要使AI從耗能高、安全性差、僅部署在雲端的大模型,變爲節能的、數據安全的內置型組織決策助理,並將工作負荷均衡分佈在公有云、私有云、邊緣和終端。

聯想CTO芮勇表示,如果把能在終端上進行的運算拿到雲端進行,會極大提升耗電量。因此,什麼任務適合雲端運行,什麼適合放到終端,是需要平衡的。

他認爲,未來個人和企業大模型將分別通過內置個人智能體和企業智能體的形式,與公共大模型共存,從而形成混合式人工智能,這也是AI大規模普及落地的必然方向。

聯想具體的AI落地途徑主要集中在智能設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三個方向。

AIPC是智能設備的一個典型場景。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智能化的重要性在於,它們能實現真正的數據智能,而不僅僅是大語言模型實現的語言智能。

而想要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最關鍵的就是數據智能,這也是聯想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未來重點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