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插管還是好走?譚艾珍帶歐陽靖籤「預立醫療」:不要避談死亡

資深藝人譚艾珍女兒一同簽署預立醫療。(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今年1月正式上路,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截至6月上旬爲止,全臺約有4,044人已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臺北慈濟醫院今也透露,資深藝人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協同家人一同到願簽署預立醫療決定。譚艾珍也直說「到了生命末期要靠機器維持還是好走?每個人都要爲自己的臨終照護提早做決定,不要避談死亡。」

腫瘤科、同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醫師常佑康指出,臨牀上接觸許多重症病人,由於根深蒂固的文化禁忌,避談死亡,然而病情變化,有時突然面臨重大決定時,因不知道病人想法,在種種壓力家屬多傾向繼續治療或施以違反病人意願心肺復甦術。

《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要在自己健康的時候,仔細評估選擇自己面臨生命盡頭時,希望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接受醫療照護,拿回自己決定善終的權利,避免將來那一天到來時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也不要把是否繼續接受醫療的困難決定留給家人。

民衆都可至醫院做諮商,瞭解《病主法》替自己善終。

常佑康說,臺北慈濟至今已爲百多位民衆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及上傳註記於健保卡,而資深藝人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是近日到院諮商,在醫師與諮商團隊詳細解說後,互爲彼此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見證人

譚艾珍表示,曾見到許多案例面臨家人到了生命末期,很難抉擇是否繼續維持無生活品質的生命?還是拔管讓病人好走?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就是讓家人彼此都安心,因此自己和女兒都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歐陽靖則樂觀直說,雖然現在還算年輕,但生命終止的那一天,不一定是遠或近,那一天必定會到來,先做好準備,總比到時措手不及好,年輕人反而可以更早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生命最後的時刻

常佑康建議,可與家人開誠佈公提出想法,取得共識後,效法譚艾珍母女,家人一起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共同見證彼此對自我善終的決定,更能讓生命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