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承壓的風電整機商,開始尋找新出路

圖片系AI生成

風電曾是全球新能源發電翹楚,其規模化發展比太陽能要早10年以上,在我國,直至2022年8月被光伏超越之前,風電也一直都是裝機量最高的新能源技術。不過,在經歷了“大幹快上”的“搶裝潮”後,進入2020年代的風電產業迅速陷入了供需失衡怪圈,整機商業績增長失速甚至遭遇大幅下滑,在這一背景下,不少企業開始考慮在新業務中尋找突破點。

當業績壓力遭遇需求下滑

近兩年,在風電行業產能整體過剩、價格持續走低之際,整機商的業績,尤其是淨利潤也高度承壓。

4月18日晚,國內風電整機商龍頭之一、2023年全球新增裝機量第4名(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的運達股份(300772.SZ)發佈了2023年年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7.27億元,同比增長7.72%;歸母淨利潤4.14億元,同比下降了32.84%。雖然在財報中對淨利表現着墨不多,但在相關風險提示中,運達股份還是提及了,隨着風電全面進入平價時代,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整機企業競爭加劇,造成機組產品價格的波動,會對公司營收、利潤產生一定影響。

運達股份2023年業績表現

A股五大風電上市整機商中,其他幾位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其中最慘的當屬電氣風電(688660.SH),根據該公司3月29日晚發佈的年報,2023年全年營業收入101.14億元,同比下降16.24%,歸母淨利潤虧損12.71億元,虧損幅度同比增長了2.76倍,毛利率同比減少53.59%,降至6.6%,資產負債率則升至77.28%,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爲-39.49億元,縮水了32.3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電氣風電連續第二年出現虧損,淨利同比降幅也在持續擴大。對於業績的持續下滑,電氣風電解釋稱主要是由於2021年度在政策利好下行業迎來海上風電裝機高峰,而2022年起,全國海上風電不再享受國家電價補貼,新增裝機量也出現回落,且國內海陸風電裝機高峰過後,風機產品招標價格持續下行,造成公司自2022年度開始出現虧損。而2023年行業價格繼續承壓,雖然公司採取了多項措施降低成本,但一方面成本降幅小於銷售價格降幅,另一方面部分降本措施效果也需要一定時間後方可顯現,這造成了產品銷售訂單毛利率水平較低,營收、業績繼續下滑。

電氣風電近兩年營收持續下降,虧損幅度擴大

再看板塊市值前三的企業,金風科技(002202.SZ)雖在營收上扭轉了頹勢,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504.57億元,同比上升8.66%(2022年同比下降8.77%),但在歸母淨利潤方面,全年實現13.31億元,同比降幅擴大至44.16%(2022年同比降幅爲36.12%),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同比下降了68.48%,降至18.54億元。該公司業績方面的壓力同樣來自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持續走低的銷售價格,在4月18日的公司業績說明會上,金風科技董事長兼總工程師武鋼着重談到了“價格內卷”的問題,認爲這一現狀不利於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底股價高點時市值接近800億元的金風科技,如今市值已縮水至320億元以下,並在去年底被三一重能(688349.SH)反超,至今也仍未奪回板塊市值“頭把交椅”。

金風科技2023年業績表現

此外,三一重能(688349.SH)、明陽智能(601615.SH)雖尚未發佈年報全文,但也都已披露了業績情況。其中站上市值頭號位的三一重能業績表現較好,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49.5億元,同比增長 21.28%;實現歸母淨利潤20億元,同比增長21.55%,雖然這一增速與2020年的高光時刻(營收同比增長5.3倍,淨利同比增長9.9倍)無法相提並論,但較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20.89%,淨利同比增長2.78%)仍有明顯進步,而營收、淨利一直保持正增長的表現,在幾大整機商中也算“獨一份”。據該公司介紹,在面對行業發展機遇和挑戰時,公司積極推進產品與技術領先、國內市場與客戶開拓、戰略供應合作關係深化、全面挖掘降本、卓越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國際業務開拓等舉措,實現競爭能力持續提升,業績實現良好增長。不過,據傳三一重能在2021年登陸科創板前曾宣稱要在三年內成爲“風電整機商老大”,而從裝機、出貨情況來看,該公司2023年在全球風電新增裝機量中排名第7,在國內市場份額中排名第5(佔比10.07%),與金風、遠景、明陽等仍有差距。明陽智能方面,則遭遇了營收、淨利雙降,根據該公司4月11日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2023年營業收入爲278.50億元,同比下降9.43%;歸母淨利潤爲3.75億元,同比下降89.11%。該公司將業績下滑原因歸結爲三點:一是行業週期及價格競爭的影響;二是公司中標待交付的海上風電訂單受不可抗力因素對具體項目實施進度的影響而發生延期交付,導致銷售量下滑;三是公司原計劃在第四季度完成的電站產品交易發生延期,導致電站產品出售利潤不及預期。此外,在2023年超越丹麥巨頭維斯塔斯(Vestas)晉升全球風電裝機第二(第一是金風科技)的遠景能源並非上市公司,未公佈具體財務數據,但根據AI財經社的報道,該公司近年來的風電業務也承受了一定壓力,且在今年3月發佈的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遠景創始人張雷的身家也從去年的350億元縮水到了160億元。

雖然業內普遍認爲2024年風電產業的價格可下降空間有限,但代表需求端的裝機量可能也將出現下滑。21世紀經濟報道在一篇報道中援引專家觀點稱,在2024年風電裝機預計下滑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業績可能會表現得更差,一些中小型製造企業或將被淘汰出局。

即使對於頭部企業來說,如果連續三年出現業績下滑,也會在各方面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各公司開始加速尋找新的出路。

加快“兩海”佈局,積極嘗試“新跨新”

出海與海上風電,這兩項常被並稱爲“兩海”的業務佈局,近兩年越來越多地被風電企業上升到戰略高度,並逐步加快了發展步伐。比如,運達股份就在年報中表示,堅持“兩海”發展戰略,全力進軍海上風電市場,加速全球戰略佈局。金風科技、三一重能等企業也有類似表述。

在出海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國風電零部件及整機產量佔到全球6成以上的市場份額,關鍵零部件產量在全球市場的佔比更是高達70%,風電累計出口額也增加到了334億美元以上。在國內漸有“卷不動了”之感的各大頭部整機商,對複合增長率、平均價格、利潤率都更高的海外市場投注了更多精力。不過,至少從目前來看,多數公司海外業務在業務總額中的佔比仍然較小,且未顯現出爆發式增長的勢頭。考慮到全球新能源市場同樣面臨的產能過剩、產業鏈價格走低等問題,以及歐洲等主流市場通過貿易措施限制我國風電企業(如歐盟就在當地時間4月9日宣佈對我國在西班牙、希臘、法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五國的風力渦輪機供應商展開反補貼調查),並持續出臺政策支持本土企業增強競爭力等情況,我國風電出海之路恐怕仍會遭遇較多波折。

“兩海”中的另一“海”,海上風電則會大概率在2024年迎來新的突破。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在《中國海洋能源發展報告》中預測稱,我國海上風電有望在2024年迎來開工、交付和裝機大年,預計新增裝機會突破10GW,增長超40%。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也曾表示,海上風電被業內普遍看好,未來發展前景廣闊。而在“十四五”的最後兩年,這項前沿領域預計就將迎來一波發展“小高潮”。不過,也需要看到,海上風電畢竟處於發展早期階段,即使實現快速增長,其年新增規模可能還不及行業頭部企業自身一年的新增裝機量。

而且,風電產業未來的發展規模及增速普遍被認爲會低於光伏、儲能等“後起之秀”,在這一背景下,相關企業也把目光擴展到了主業之外,嘗試跨界其他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儲能這一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風口”,更被不少風電企業視爲“新跨新”的突破口。

其中,遠景能源在“跨界”方面步伐最快,其儲能出貨量在2023年已進入國內Top5之列。而且,遠景還曾在2022年提出過“五新”戰略:通過技術創新讓風電和儲能成爲“新煤炭”,讓動力電池和氫能成爲“新石油”,讓智能物聯網成爲“新電網”,零碳產業園成爲“新基建”,同時培育綠色“新工業”體系。在風電、儲能領域站穩腳跟後,遠景近年來也加快了在動力電池、氫能方面的佈局,相繼完成了收購日本電池企業AESC、啓動綠色氫能領域全球合作計劃(據稱到2030年之前,遠景將和澳大利亞FMG合作開發1000萬噸綠氫)等大動作。在零碳方面,除了已建成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這個旗艦項目,該公司還曾公佈過在2032年之前建設100座零碳產業園的“大目標”。

其他風電整機商的跨界或多元化發展佈局相對更爲聚焦,儲能往往是相關規劃中最爲核心的部分。

今年3月19日,運達股份發佈《關於儲能公司項目跟投暨關聯交易的公告》,稱爲激發核心員工創新創業激情,促進創新業務開展,公司擬就儲能公司項目實施項目跟投。公司擬設立控股子公司運達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作爲項目運營公司,註冊資本爲1億元(擬),其中公司出資8690萬元(擬),跟投對象通過共同成立跟投平臺出資1310萬元。而早在2023年10月,運達股份就將公司全稱由“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爲了“運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官網還發文稱,更名後公司將圍繞新能源和智能電網、儲能、光伏、制氫及綜合能源開發,積極打造以新能源和碳排放管理爲主的新能源企業。在風電市場市佔率更高的金風科技、明陽智能也都有自己的儲能子公司或參股公司,並在近年來積極涉足儲能業務。儲能領域垂類媒體“星球儲能所”分析稱,四大風電巨頭全部進軍儲能,除了因爲風電領域自身價格內卷、利潤下降等原因外,也與風電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先天優勢有關:一方面,風光配儲的要求讓持有風電項目的整機商常常需要用到儲能,這也建立起了跨界的基礎;另一方面,風電企業在裝備製造領域積累的產品研發、工藝改進、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等豐富經驗也可以用於儲能領域。在2023年年報中,運達股份、金風科技也都着重提及了儲能業務,前者稱正積極拓展儲能、新能源項目EPC總承包等多元化業務,目前已在儲能產品研發方面,完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2.68MWh風冷和5MWh液冷全系產品研發和批量應用,在用戶側市場、pack產品、自研電池管理系統(BMS)等方面也都實現了突破;金風科技則表示,公司積極把握新興成長型業務發展機遇,在混塔、儲能、雙碳業務均獲得重大突破,其儲能業務規模實現倍速增長,2023年建立了首個儲能生產基地,實現儲能產品的自主生產製造,並完成產能落地3GWh,具備免調試出貨能力。此外,在零碳業務上,金風科技2023年負荷側能源併網規模同比增長了近2.7倍,在化工、水泥、 鋼鐵、數據中心等行業均實現了高耗能零碳園區解決方案新突破。鈦媒體APP在此前報道中也曾重點提及,金風去年設立了零碳全資子公司、啓動了“零碳合夥人”計劃,並獲批興安盟200萬千瓦風電制綠氫等示範項目,種種跡象都顯示出該公司在零碳方面的雄心,而除了期望在這一未來有望超十萬億規模的市場“分一杯羹”,這些佈局或許也是在爲其加快出海歐洲等對碳足跡要求較高的市場進行鋪路(業績承壓,負債高企,金風科技何處借東風?)。

在德國萊茵TÜV於2023年開展的調研中,有43%的儲能從業者認爲風電會是未來3年內與儲能結合最緊密的行業

就連入局風電不久的三一,也在積極拓展新業務,2023年11月15日,三一重能發佈公告稱,擬投資65億元建設三一吉林長嶺風光氫儲氨數字化示範項目,據悉,該項目是規劃在松原市長嶺縣的風光氫儲氨一體化產業,將建設光伏、風力發電電站、輸電線路、制氫制醇工廠及儲運、儲能設施等。

在相關項目評估中,三一重能着重強調了氫能、綠色甲醇、儲能等前沿領域的潛力及可觀前景,並着力闡述了以風電爲主業的企業在這些領域開展新業務的合理性,並分析了人才、市場、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儲備和優勢,總體看來與前文所述觀點相似。不過,在開展新業風險分析中,三一重能也提到了“能否順利導入市場、實現銷售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業務規模擴大可能引致管理風險”“未能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或未能研發和儲備符合客戶未來需求的相關技術”等風險。實際上,從2023年的情況來看,儲能領域“卷”的程度一點不輸於風電,根據中關村儲能聯盟發佈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截至2023年底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50%,到今年2月份,國內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同比下降37%,已有企業以虧本價進行競標。而氫能、零碳則尚未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多數企業也仍在摸索可靠的盈利模式。風電整機商的“兩海”戰略和“跨界”策略,究竟在未來能否支撐業績回血、長久發展,還需進一步觀察。(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乾貨,請關注鈦媒體國際智庫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