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造假翻雲覆雨,*ST 博天拉響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警報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譚丁豪 北京報道

日前,*ST 博天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北京證監局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根據《告知書》,公司被認定通過多種方式虛增或虛減營業收入、利潤,導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公司2020年及2021年資產負債表虛假記載金額合計1,954,795,259.94元,且佔該2年披露的年度期末淨資產合計金額的138.06%。公司虛假記載的信息披露違法行爲持續時間長,虛假記載金額大、佔比高,嚴重損害證券市場秩序。公司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截至12月12日收盤,*ST 博天股價較發行價已經腰斬。

利潤2年虛增3年虛減上市當年即造假

今年4月,*ST 博天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向其下發《立案告知書》。

日前,北京證監局再度向其下發《告知書》,對*ST 博天罰款500萬元;對時任*ST 博天董事長、總裁趙笠鈞採取7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並處以300萬元罰款;同時對*ST 博天另外三位高管合計罰款500萬元。

根據《告知書》,2017年2月17日成功實現滬市主板IPO的*ST 博天,自上市第一年起即開始財務造假。

不過,與多數造假上市公司不同的是,*ST 博天財務造假雖持續多年但並非一味虛增,而是在連續虛增2年後又虛減3年。

2017年,*ST 博天虛增營業收入3.47億元,佔當期披露營業收入的11.40%;虛增利潤1.18億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70.68%。

2018年,*ST 博天虛增營業收入10.98億元,在當期披露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到25.33%;虛增利潤5.01億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223.80%。

詭異的是,2019年開始,*ST 博天轉而開啓連續3年的業績虛減。

2019年-2021年,*ST 博天虛減利潤1.16億元、0.49億元、2.49億元,分別佔其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14.01%、11.90%和17.37%。

爲何虛增利潤之後再行虛減?根據受訪人士分析,這大概率是2017年-2018年提前確認收入之後迫不得已會計修正。

受訪人士表示,財務造假一般分爲三類:一類是無中生有,僞造完全不存在的虛假合同;一類是業務本身存在,但通過編造憑證的方式虛增金額,比如將18億元的合同僞增至20億元;另一類是業務、金額均真實,但提前或延後確認收入。

“*ST 博天 2019年-2021年虛減的利潤和營收,大概率源於2017年-2018年提前確認,導致其在該確認的年份無法再次確認,從而導致賬面上的利潤虛減。”上述人士分析道。

註冊制下退市渠道再暢通

堅持“應退盡退”,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努力做到既要“退得下”、又要“退得穩”,促進市場優勝劣汰。包括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內的多位監管人士均曾表達過類似觀點。隨着2023年2月全面註冊制的正式啓動,暢通退市制度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根據退市新規,上市公司強制退市共包括財務類退市、交易類退市、規範類退市、重大違法類退市四大類型。其中,重大違法類退市是指,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虛增淨利潤金額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度報告對外披露淨利潤金額的100%,且三年合計虛增淨利潤金額達到10億元以上;連續三年虛增利潤總額金額每年均超過當年年度報告對外披露利潤總額金額的100%,且三年合計虛增利潤總額金額達到10億元以上等。

如今已經被*ST的博天環境,即遊走在因連續5年財務造假觸發重大違法情形而被強制退市的邊緣。

從既往上市公司退市類型來看,因重大違法而被退市的企業相對不多,2022年以來因財務造假而被強制退市的案例中,最爲典型的當屬紫晶存儲和澤達易盛。

紫晶存儲被稱爲科創板造假上市第一股,其於2020年2月26日上市,通過虛構銷售合同、僞造物流單據和驗收單據入賬、安排資金回款、提前確認收入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利潤。2017—2020年,虛增營業收入在當年營收中的佔比分別高達13.9%、27.75%、42.97%、52.46%和60.54%,虛增利潤在當年利潤總額中的佔比更是高至35.82%、32.59%、137.33%、94.55%和151.1%。

澤達易盛則於2020年6月23日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股價收盤暴漲312.42%。此後被曝出在2016年-2021年間編造重大虛假內容,共計虛增營業收入5.65億元、虛增利潤2.96億元。其中,6年間虛增利潤在其當年利潤中的佔比分別高達104.72%、91.05%、103.24%、67.69%、88.97%和56.23%。

如今,紫晶存儲和澤達易盛均已退市,成爲註冊制下A股的匆匆過客。因持續5年財務造假而被嚴厲處罰*ST博天是否將會走上退市之路尚待觀察。

受訪人士認爲,強制退市是維持市場平衡,保障上市企業“高質量”的重要方式。隨着全面註冊制之下監管對信息披露查處力度的進一步增大,因財務造假等而觸及重大違法,繼而被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獲獎增加,而這同樣利好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全面註冊制之下,只有不斷完善退市機制,同時暢通好“出口”和“入口”,才能真正實現投融資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