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遇到蛇怎麼辦? 專家曝1招自保防蛇吻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蔡添順應邀前往國立臺南大學通識博雅教育講座,以「臺灣毒蛇及毒蛇研究簡介」爲題分享研究成果。(南大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最近臺南市有資深捕蛇人被超大型眼鏡蛇咬傷注射血清保命,對蛇類生態及蛇毒學頗有研究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蔡添順今天強調,如果在野外遇見蛇,最好敬而遠之、不要招惹,因爲蛇類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人,絕對不要主動挑釁。

國立臺南大學今天邀請蔡添順蒞臨通識博雅教育講座,並以「臺灣毒蛇及毒蛇研究簡介」爲題,向同學們介紹臺灣主要毒蛇種類與蛇毒的研究成果,還提供被蛇咬傷時應有的正確方法,以及對蛇類應有的正確觀念與對待方式。

蔡添順表示,臺灣原生陸棲蛇類約有20%是毒蛇,但辨識方式並非傳統所認爲三角頭的蛇就一定是毒蛇。民間常有的說法,指三角頭的蛇一定有毒、一種蛇只有一種毒,還有許多網路上流傳辨別毒蛇的方式,但大多數都是不完全正確的資訊。他特別分享臺灣6大毒蛇的外觀、棲息環境與各蛇種的不同外觀,希望幫助同學們在野外遇到蛇時,可以辨識。

蔡添順還說,如果不幸被蛇咬了之後,一定要培養救人與自救的能力,纔不會被咬傷後,因無法識別毒蛇的種類,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他認爲,被毒蛇咬了之後,即便使用昂貴的血清保命,也不見得能夠毫無後遺症;尤其,如果身在國外,血清的品質與數量沒有臺灣齊全,存活率也會隨之降低,所以在野外遇見蛇時,最好還是要保持1個蛇身或以上的距離,因爲蛇類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人,所以絕對不要主動去挑釁蛇。

蔡添順也與同學們分享蛇毒在現代醫學上的研究與使用,包括蛋白質體學、基因體學、臨牀毒理學、醫藥開發等,說明蛇毒不完全對於人類毫無益處,甚至在生態功能、科技研發、教育、藝術美學等方面,都可以看見蛇的身影和作用。

鑑於環境生態的改變,在現代社會中遇見蛇的機率非常低,蔡添順也期許同學們在遇見蛇的時候,不用刻意抑制恐懼,能在保有敬畏的情況下欣賞蛇的美,讓蛇與人類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