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父母纔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也許父母纔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一線校園心理師,寫給青少年陪伴者的溝通指南

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青少年的攻勢,擴大守備範圍。

一壘手解決「親子溝通」難題二壘手掌握「親子教養原則三壘手看守「數位成癮」問題,捕手看管「情感教育」議題游擊手應對「人際困擾」的強襲球,外野手則是接穩「情緒管理」的高飛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孩子都進化成青少年了,家長當然也要跟着升級

出生於21世紀的小孩,他們所處的環境、即將面臨的難題,早就不同以往。

至於他們的照顧者,在教養下一代時也比過去更加艱辛。

在這個過度評價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好好長成完整的自己?

精彩書摘

採取忽視型迴應的父母,無論孩子以什麼形式展現不安與焦慮,這類父母都無法接收到。他們可能是實際上的缺席,可能在心理上缺席。也有可能,父母纔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就讀九年級的皓瑜曾告訴媽媽,她感覺自己不對勁,總是覺得沮喪、低落,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她懷疑自己有憂鬱症,希望媽媽帶她去看精神科

沒想到媽媽不在意的說:「小孩是不可能得憂鬱症的。」就此對孩子的狀態不聞不問,連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

「那你怎麼辦?」我問皓瑜。皓瑜說,她就拚命忍啊!忍啊忍,忍不下去的時候就割腕,讓痛覺麻痹自己。

「可是媽媽還是假裝沒看到,明明我割腕的痕跡這麼明顯。」後來,她再也不想待在這個冷漠的家,告訴媽媽要去住宿,但媽媽好像很受傷,覺得被遺棄,還放狠話告訴皓瑜,去住宿的話就別想回家,即便放假也不會去學校載她。

「後來,媽媽真的不太來載我回家。明明是她先遺棄我的,爲什麼還會覺得是被我遺棄,這樣報復我,讓我更受傷……」皓瑜說,自從去學校住宿之後,她幾乎半年纔會跟媽媽見到一次面。

好不容易忍到長大,也早就放棄從爸媽那裡得到關愛了,皓瑜把期待都放在男友身上,誰對她好,她就跟誰交往。

但皓瑜從沒遇過真正對她好的男人,都只是在利用她罷了!皓瑜說:「沒有人真的關心我,都是在利用我。我也放棄我自己了,就讓自己爛到底吧!爛到哪天死了也不會有人在乎。」

受忽視型迴應長大的孩子,容易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爲了獲得父母的關愛,孩子可能會故意變得很糟、很壞,試圖吸引父母的注意。

負面迴應也是一種迴應,總比沒回應好。」

愛的反面是恨,若沒了恨,也沒了愛,家裡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冷漠。對孩子來說,若唯一的選擇是放棄,只好離家出走,去其他地方找尋歸屬感。或是將父母的忽視,解讀爲自己的錯,拚命討好博取認同,內心卻受到巨大的精神折磨,導致失眠、憂鬱等問題纏身。

選擇以忽視迴應孩子的父母,有兩種可能的狀態。一種是自顧不暇,無多餘力氣照顧孩子,此時父母需要尋求幫助,優先照顧好自己的狀態,別再硬撐。

另一種是對於管教孩子深陷絕望,或許父母一開始曾試圖以控制的方式管教孩子,卻遭遇孩子強烈衝撞,覺得自己管不動也不敢再管,轉而忽視孩子的偏差行爲。這時候,父母需要多花點心力,涉足自己不懂的領域,並尋求專家協助改善親子溝通,而非欺騙自己一切都沒問題。

(本文摘自《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親子天下)

【作者簡介】

陳雪如 Ashley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諮商碩士畢業,現爲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係、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

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更多活動資訊>>https://cplink.co/9nbMwRn5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