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激活內需關鍵在於激發內生活力

穩增長任重道遠。

最新國家統計局和央行公佈的8月經濟金融數據弱於預期。8月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分別放緩0.6、0.2個百分點至4.5%、4.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放緩0.6個百分點至2.1%,環比爲負0.01%;1~8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放緩至3.4%;新增信貸繼續呈總量和結構偏弱特徵,六成以上爲票據融資支撐,居民和企業貸款同比少增。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爲穩增長而不懈努力,爲此不斷出臺了各種刺激政策,過往刺激政策基調主要是爲生產端找市場,並基於其基調來對政策進行可信度排序和選擇。這是宏觀調控部門應對庫存週期的辦法,如降準降息、凱恩斯式刺激計劃等,以通過扭曲激勵等方式擴大總需求,以時間換空間。

最近不少機構寄望於新的刺激政策能繼續快馬加鞭;不過,從近年來的金融數據看,寬貨幣和消費刺激政策等並沒有帶來寬信用,有效需求不足問題越發突出,企業和居民部門的有效購買力不僅沒有被刺激政策激活,反而加劇了市場平替效應和有效購買力收縮,M1增速持續創新低,這凸顯出一個問題:當下刺激政策作用有限緣於市場主體購買力問題,而非消費意願。

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不僅是庫存週期,還面臨更爲複雜的資本支出週期和房地產週期,更大可能是庫存週期、資本支出週期及房地產週期的“三期疊加”,這正好對應的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畢竟,當下存量產能利用率面臨需求缺口,導致投資邊際收益率遞減,以及房地產已從投資品迴歸爲耐用消費品,房產價值進入去泡沫階段。這預示着穩增長的重任,在提振人們信心的同時,還需有效增強市場信任,撬動起市場信用創造。

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需要更加重視內需這一經濟的定海神針。而激活內需的有效手段,不能單純依賴於政策刺激,關鍵是如何有效驅動經濟體系的內生活力。

有效激活內需越發依賴於通過優化制度和市場競爭環境,加快各領域改革開放,拓寬市場空間,通過調整和優化生產關係等,採取通過釋放經濟社會空間的方式來爭取時間。

其實,相對於提供額外的資源或資金刺激,通過制度變革向經濟社會釋放更大的空間,通過基於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理順利益相關者的關係,營造新的激勵約束兼容機制,纔能有效搭建起向上和向善的制度矩陣。這是所有轉型國家從優秀走向卓越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40年來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成功經驗。

習近平在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明確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爲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堅定信念和發展基調,是真正有效激活內需的基本保障和行動指南。

而不論是改革還是開放,檢驗其程度的標準就是經濟社會的行動自由度。

具體而言,改革開放切實有效的量化指標有三條主線:一是政府在法無授權不可爲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降低經濟社會的運行成本;二是企業在法無禁止即可爲的框架下的經營自主權,即尊重企業家的經營自主權,堅信企業家知道如何經營好企業;三是人們的消費自主權和選擇自由。

唯有通過制度變革,爲權利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提供更多行動空間,投資的邊際收益率才能吸引更多人去冒險;同時唯有權力運行於法治軌道中,經濟社會活動的非市場成本纔能有效降低,政府公共服務纔能有效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潤滑劑,經濟才能通過自發擴展而枝繁葉茂。

內需是我國經濟的定海神針,當前要真正有效激活內需,授人以魚的政策刺激,應逐漸讓位於授人以漁的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制度變遷拓寬權利在經濟社會的可行邊界,讓更多有冒險精神的人成爲創新弄潮兒、價值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