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空間與動力的雕塑 舞蹈家簡珮如與視覺藝術對話

舞蹈家簡珮如於7月初在義大利發表新舞作《Pretend》,以舞蹈表現義大利雕塑家史特凡諾(Stefano Bombardieri)作品《犀牛》。(張曉雄攝影與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舞蹈家簡珮如在疫情間依然持續創作,曾在2020年返臺隔離時,運用14天時間,完成編創作品《島》。圖爲2023年演出片段。(讀者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雕塑作品的屬性爲靜物,而美國貝西獎得主、舞蹈家簡珮如透過舞蹈語言,讓藝術家的作品活起來。(讀者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雕塑作品的屬性爲靜物,而美國貝西獎得主、舞蹈家簡珮如透過舞蹈語言,讓藝術家的作品活起來。簡珮如於7月初纔在義大利發表新舞作《Pretend》,又馬不停蹄地返臺,和雕塑家康木祥合作,以舞蹈和他的作品對話,在鵝鑾鼻燈塔前跳舞,本週末又以藝術家江賢二畫作爲靈感,編創作品《Pure》,原本靜止不動的畫作,也在她的舞蹈演出裡,有了全新的欣賞角度。

簡珮如表示,她在去年受邀參與義大利的DAP舞蹈節,因而有了和日本藝術家安田侃作品合作,以其作品《無意識》爲創作靈感編舞,開啓了她對藝術作品另一層新的想像。

今年再度受邀參加DAP 舞蹈節,又與義大利雕塑家史特凡諾(Stefano Bombardieri)合作,要以他的作品《犀牛》爲創作發想,因此她找了老友、英國侯菲胥舞團排練指導張建明一起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前北藝大舞蹈系主任張曉雄,也受邀在此舞蹈節開設大師班。

簡珮如表示,義大利的DAP舞蹈節位於皮耶特拉桑塔(Pietrasanta),當地出產白色大理石,也因此是一個以工藝和石雕聞名的小鎮,過去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正是第一個認識到當地石材的藝術家。

簡珮如畢業於北藝大舞蹈系,2011年以實習舞者身分加入瑪莎葛蘭姆舞團,2012年成爲正式舞者,2014年升爲該團首席舞者,現爲獨立舞者。她在2017年曾返臺在世大運演出,因此廣受臺灣觀衆關注。

近年疫情間,簡珮如依然持續創作,曾在2020年返臺隔離時,運用14天時間,完成編創作品《島》,並在桃園鐵玫瑰藝術節首演,這部作品反映了時代,描述疫情間人們長時間待在家裡,渴望突破限制,破繭而出的心境。

此外,她也嘗試擔任舞蹈電影的演員,近期發表的電影《Nala》,描述一名流產女子如何從傷痛中痊癒,而故事是來自導演女兒的經歷,透過舞蹈表現哀痛與悲傷,以及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