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科學家:臺藝大雕塑系

圖、文/非池藝術

臺藝雕塑學生在進入工房前,必須先學會人體解剖學鋼鐵焊接術。這羣雕塑系的學生,不只擁有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每個人還都身懷秘技,可以把二維構圖轉化爲立體作品

許多學生都只停留在金屬教室門外,瞄向裡頭電光石火景象。詢問後才發現,這裡可以說是臺藝大雕塑系最危險的地方。大型機具電流熱、四射的焊沙、刺眼的強光,這些都可能造成感官傷害,因此,每位學生開始創作前,都會穿戴上「護目鏡面罩皮衣」等全副武裝

不過,金屬可加可減的高延展度,還是讓許多人願意耗上一整天待在工房裡。臺藝大雕塑系學生郭柏俞解釋,我們一方面可以用焊接的方式,加上鐵片,製造肌理效果,也可以用巨片進行切割。他利用管材敲打與鐵片接合,讓作品「伸」具備立體造型,更展現人體姿態

爲了讓學生具備空間概念,臺藝大雕塑系的學生從「塑造」學起,這也是最基本的造型練習,並透過解剖學,認識人體結構。「我們必須揹人體各部位骨頭肌肉,骨頭的改變會影響肌肉的生長,肌肉的生長就會改變我們皮膚張力效果。」臺藝大雕塑系學生佘文瑛一面堆疊塑土,順着手勢,她一面解釋,「胸鎖乳突肌連接鎖骨,再來跟後面的肩胛骨相交。」

每一個手指捏出的泥土,按壓在作品身上,成了肉的感覺。佘文瑛認爲,人體是一個很適合表達情緒的一個狀態。在她創作前,她會花很多時間,處理自己的感性,可是當她想讓畫面達到最完整的狀態時,她卻必須非常理性,「當我們做一個動作的扭轉的時候常會留下肌肉的起伏,我得注意整個身體的每一個節點,這些關於科學上面的依據,其實是靠理性去支撐的。」她認爲,繪畫讓她認識了「美」,而立體雕塑世界則是使可以更延伸、深入探討這件事。過程中的樂趣,讓她總是痛快的投入汗水,成爲一位灰頭土臉的泥娃娃

這些學生除了埋頭創作之外,平常有哪些不爲人知的生活趣事呢?臺藝大雕塑繫系列報導最後專題「藝術戰鬥營」,爲大家揭開石雕工房煙霧背後的真實樣貌

非池中陪着你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