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勝利者卻影響深遠的戰爭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啓了抗美援朝的序幕。(新華社)

半世紀以來,美國學界對中共志願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名義入韓作戰的研究與看法,可說歷經轉折,綜括言之,可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五○年代冷戰方酣,美國學者受到國際間反蘇反共反華(中共)氣候的左右,認爲韓戰乃是莫斯科所設計的一種赤化遠東、進而鯨吞整個亞洲的陰謀或戰略。在克里姆林宮主子的控制下,北京與平壤都沒有自由行動的意志,因此,美國學者和包括杜魯門總統在內的西方政府人物,皆確信北韓軍隊奉史達林之命越過三十八度線,開始打韓戰,北韓頭子金日成只是奉命行事的一個卒子,而中共志願軍的參戰,也是史達林在冷戰時代發動熱戰的一招棋子。美國學者表示,中共爲討好莫斯科,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極具侵略性、暴力與非理性的擴張政策。美國政府高層甚至指出,中共比蘇聯更危險、更好戰、更具威脅。

五○年代和六○年代初期的美國學者幾乎都認爲韓戰乃是國際共黨對外擴張運動的試金石,芝加哥大學的華裔政治學者鄒讜亦在其名著《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中,表達上述觀點。在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的五○年代,只有一個特立獨行、以反抗威權爲職志的報壇怪傑史東(I.F.Stone),不斷撰文譴責美國的韓戰政策,並稱韓戰的起因乃是南韓總統李承晚與臺灣領導人蔣介石蓄意挑釁北韓。史東並揭發宋美齡的弟弟宋子良利用韓戰囤積大豆而發了一筆戰爭財,賺了三千萬美元。

西北大學教授康明思(BruceCumings)在其一九九○年出版的兩大冊《韓戰的源起》中,亦認爲南韓也是個侵略者和挑釁者。不過,史東和康明思的看法,在大量的檔案文獻出土後,已站不住腳,即連中共黨史刊物〈百年潮〉亦直指「(一九五○)六月二十五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十八度線」。

第二階段是做過美國駐香港領事、現爲亞利桑那大學教授的艾倫.懷丁(AllenS.Whiting),於一九六○年推出頗受好評的開山著作《中國越過鴨綠江─參與朝鮮戰事的決策》。懷丁利用西方情報資料和中國出版的報章雜誌分析說,中共不僅未直接參加北韓入侵南韓的策劃工作,而且在戰事爆發後,試圖經由政治方式來結束衝突。懷丁稱,中共於一九五○年八月底確定無法以政治方式解決南北朝鮮衝突後,才於九月初開始進行軍事部署。懷丁強調,聯軍於仁川登陸(一九五○年九月十五日)後,中共仍試圖利用公私管道阻止聯軍越過三十八度線。華府和麥帥罔顧中共的各項警告後,北京始決定出兵,因中共領導人認爲中國和北朝鮮的邊界已受到嚴重威脅。懷丁指出,中共對韓戰危機的處理方式,主要着眼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已遭美國威脅,而不得不出兵「抗美援朝」。

懷丁所呈現的比較客觀、中肯的觀點,對新一代的學者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推動了學界對韓戰史研究的熱潮。八○年代末,九○年代初中共官方陸續經由不同方式公佈的朝鮮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人的電報及會議紀錄,在相當程度上證實了懷丁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至少,「懷丁的理論」(此語已成爲韓戰史研究的一個專有名詞)乃是中共出兵朝鮮半島的部分理由。後冷戰時期認北京系勉強出兵。

第三個階段是美國在越戰失敗、美中建交以及隨着後冷戰時代的來臨而開始問世的大批檔案文獻(以俄羅斯、中共、美國與南北韓爲主),使美國學者對韓戰的起因、中共介入韓戰的動機與衝擊,有了一個全方位的看法。他們在基本上還是採用「懷丁的理論」,即中共領導人是因關切國家安全才決定揮師過鴨綠江。這些學者指出,北京當局並不樂意看到韓戰爆發,因中共剛剛建國,面對百廢待興的經濟重建、政治團結和急待解放的臺灣,北京領導人迫切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來鞏固政權。但在中國領土受到立即而明顯的威脅後,北京乃不得不勉強出兵。大部分學者相信,美國決定越過三十八度線,激發了中共干預韓戰的怒火,有些學者則認爲以美軍爲主力的聯軍,如在三十八度線上停頓下來,則北京也許不會出兵。絕大部分的中國大陸學者與作家亦相信聯軍若在三十八度線上停止不前,北京將不會派兵援朝抗美。趕美出朝鮮大陸學者提新看法。

第四個階段是中國大陸一批留美文史與政治學者,十餘年來在美國各大學陸續獲博士學位,有些人專門從事韓戰史研究,且有著作發表,如華慶昭的《從雅爾達到板門店》(康乃爾大學出版)、陳兼的《中國通往韓戰之路》(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和張樹光的《毛的軍事浪漫主義:中國與韓戰》(堪薩斯大學出版)等,都是在九○年代中期問世,並引起美國學界的重視,其中以任教紐約州立大學吉內斯科校區的陳兼所提出的看法,比較新穎,且具創發性。他根據過去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當講師以及在南伊大攻讀博士的機會,把全副精力放在韓戰史研究,加上傾力蒐集大陸解密文獻,他發現早在仁川登陸前一個月,即一九五○年八月,毛澤東和其他北京領導人即已傾向於派兵入朝,甚至在七月份就做了軍事與政治部署。陳兼的看法比懷丁和其他學者更進一步,他說中共出兵的目的並非僅僅是要保衛中韓邊界,而是要把美國趕出朝鮮半島以獲得光榮的勝利。陳兼併強調,北京領導人確信朝鮮戰爭的結果必然與新中國的國內外利益具有密切關係,因此,中共出兵朝鮮乃是不可避免的。

儘管陳兼認爲北京在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越過鴨綠江前二、三個月,已做了出兵朝鮮的準備,但青石(筆名)根據大陸檔案與俄羅斯聯邦總統檔案館公佈的檔案,於一九九七年〈百年潮〉雙月刊上發表〈史達林力主中國出兵朝鮮〉一文,明確指出毛澤東原先答應史達林的要求出兵朝鮮,但在十月二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吃驚地發現,幾乎所有領導人都對現在出兵朝鮮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而最重要的是,軍隊領導人幾乎一致對同美軍作戰表示沒有把握。」毛乃於十月三日約見蘇聯駐北京大使羅申,口述一封致史達林的電報,表示不願現在派兵入朝,史達林大怒。十月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開會,由於彭德懷(後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對出兵朝鮮表示積極態度,毛才建議一面成立志願軍,一面派周恩來、林彪飛赴蘇聯向史達林說明出兵與不出兵的意見。周、林於十月九日在黑海附近休養所見到史達林,周恩來提出的意見是:蘇聯如能迅速提供中方所需裝備,特別是空中掩護,就出兵,否則不出兵。史達林聽了極爲惱火,對着周恩來大吼道:「那麼,你們的決定就是不想派軍隊去朝鮮了,而朝鮮的社會主義很快就會崩潰了。」

美軍於一九五○年九月十五日成功登陸仁川,對入侵南韓的北韓主力部隊進行攔腰截斬,北韓軍倉皇逃回北部,被俘與傷亡皆重,金日成乃向史達林乞憐,並請史達林催促中共出兵救他。中共擔心金日成到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以及聯軍陳兵鴨綠江,北京領導人經過夜以繼日地討論後,始決定出兵朝鮮,但狡詐的史達林食言而肥,並未對中共志願軍提供有效的空中掩護。青石除了上述文章,又在一九九七年〈百年潮〉上發表〈一九五○年解放臺灣計劃擱淺的幕後〉和〈朝鮮停戰內幕─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西方學界和媒體極重視青石的文章,認系五十年來中共有關出兵朝鮮的最客觀、最坦誠、最公正的說法。美國〈新聞週刊〉曾予全頁報導,賓州大學退休講座教授溫卓普(StanleyWeintraub)於今春推出的〈麥克阿瑟的戰爭〉一書,亦引用不少青石文章以及張樹光的《毛的軍事浪漫主義》。青石韓戰文章受重視的原因之一是,這些文章都發表在中共中央黨史學會所主辦的〈百年潮〉,具權威性。該刊主編是大陸著名近代史學者楊天石。

美國學者認爲中共志願軍參戰,對中國本身而言,可說利弊兼具。弊方面是拖延了經濟建設腳步、人民仍須過窮日子、欠蘇聯一大筆戰債、「解放臺灣」遙遙無期、自由世界視中共爲黷武主義者而長期孤立北京。有利部分則是使西方不再輕視中共、中共在亞太問題上有了發言權(如日後獲邀出席日內瓦中南半島問題會談以及美國主動提議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華沙談判)。包括陳兼在內的學者則表示,鑑於美軍所擁有的現代化武器的強大殺傷力,中共決定積極發展核武,不讓美蘇壟斷。但最重要的是,由於史達林在朝鮮戰爭時期的惡霸態度和出爾反爾、不守諾言的作風,使毛澤東下定決心走自力更生之路,並種下了日後中蘇決裂的種子。

(摘自2000年10月25日中國時報記者林博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