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緙絲一寸金,不愧是老祖宗的奢侈品
獨家專訪:緙絲青年藝術家郝乃強。
有一種織物,價比黃金,還曾是皇室專用。它 可追溯至商周、興盛於唐宋 , 還 以巧妙交織的絲線勾勒出精美絕倫的圖案 。 它就是緙絲。
如今,在緙絲技藝青年守藝人郝乃強的巧手下,緙絲不僅出現在精美的藝術品中,還融入了日常用品和時尚設計。從復原故宮藏扇到以緙絲詮釋西方油畫經典,郝乃強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 平衡,將緙絲的魅力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
初遇緙絲 , 郝乃強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那是 2010年,郝乃強正在蘇州大學染織系讀大二。在校外調研課上,郝乃強第一次親身接觸緙絲織機和緙絲成品,木頭機器的簡陋和最終作品的精美形成了強烈的張力,讓郝乃強覺得不可思議,這是怎麼做出來的?郝乃強的好奇心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
緙絲傳承人 郝乃強 ▐
在中國的絲綢製品中,緙絲是最具圖畫性、觀賞性的一種,它採用“通經回緯”的織造方法,以素色蠶絲爲經線,彩色熟絲爲緯線,經線貫通整幅織物,緯線纏繞在小梭上。織造時,按照圖案和彩色要求,不停來回穿梭織緯。緯線不貫通全幅,因此花紋和素色背景之間呈現一些斷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現代人則稱緙絲是“用絲線做雕刻的藝術”。
大三時,染織系老師和蘇州本地工坊合作開辦了非遺體驗班,郝乃強終於得以正式學習他嚮往已久的緙絲織造技藝。非遺體驗班只招收10個學生,開班一個月後,同學們多少有點意興闌珊,只有郝乃強越做越喜歡,坐兩小時的公交車從學校到緙絲工坊去學技術,一直學到大學畢業。通過絲線的交織,圖案在手裡一點點清晰起來,這一從無到有的過程讓郝乃強覺得無比神奇。“看作品時會覺得花、鳥都特別生動,在學習的過程裡,會慢慢清晰原來織一個小圓角、小直角前面都要鋪墊那麼多,這個過程特別吸引我。”郝乃強說。
爲了精進技藝,畢業後,郝乃強投簡歷到擁有頂尖師傅的蘇州刺繡研究所,成爲這家公司招聘的第一個蘇大緙絲學員。公司還專門爲郝乃強返聘了一位60多歲的技術專家李榮根,負責教他。師傅一邊毫無保留地將畢生所學教給郝乃強,一邊又爲他感到惋惜——在老一輩手藝人看來,緙絲只是一個技術工種,不需要門檻,郝乃強作爲大學生,應該去找一份工資更高、更體面的工作。
但在郝乃強看來,緙絲絕不僅僅是簡單的重複勞動,而是每一次穿梭都凝結着時間和思考。在學習如何織牡丹時,郝乃強發現,即便是織造一片葉子,師傅也能巧妙運用6~8種層次分明的綠色,細膩地勾勒出最爲微妙的變化,“比如,靠近根部的地方,顏色可能會深一點;比如,一朵花的下面,肯定有花的投影;比如,要區分陰面和陽面……要把很多方面都考慮進去,帶着全局的視角觀察”。而時間與智慧,就藏匿於每一個不易覺察的細節深處。
一幅波浪紋和明月構成的《海上升明月》,郝乃強織了 20多天;一幅牡丹圖,郝乃強織了幾個月。往往1釐米,就要織幾小時。郝乃強曾說,織造一幅作品,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十分單調。但緙絲的人還不能有絲毫分心,因爲一點分心,一條經線挑錯了,整個作品都完了。這份對精準與完美的執着追求, 是緙 絲最難的地方,也是其獨特魅力之所在。
在古代,緙絲只能與皇家貴族相伴,最典型的就是龍袍,以及現存各大博物館的緙絲丹青作品。但在郝乃強看來,好的東西是可以並且應該被大衆欣賞和接受的,他希望緙絲也能走入日常生活,讓這門古老的手工藝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
緙絲以蠶絲爲原料,採用“通經回緯” 的技法,
以平紋織機織造而成▐
2013年底,郝乃強離開蘇州刺繡研究所,在姑蘇古城吳趨坊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他以緙絲與漢服周邊的結合爲起點,製作了香囊、荷包等小件緙絲作品。這些作品讓他在網絡上小有名氣,也吸引了很多愛好者購買。而他最出圈的作品之一,當數對故宮藏扇的復原系列。不同於市面上流行的普通團扇,故宮藏扇造型立體,且全部採用織錦包邊,工藝精美。郝乃強不僅復原了古代工藝,還將扇面由緙繡混色法換成了全緙織法,並將扇拖裝飾換成了刺繡,使整體更爲精美。他對傳統工藝的這一重新詮釋,引發了衆多關注,甚至引領了一股用緙絲制扇的風潮。
2016年,郝乃強參與上海大學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非遺項目,與設計師合作,又將緙絲應用在了高定禮服、旗袍和女鞋上。他以《桃花源》爲主題,以桃花和青綠山水爲元素,將東方美學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爲了讓原本偏硬的緙絲面料更柔軟,郝乃強還創造性地使用了“羅”的織造技術,結合細膩的緙絲工藝和柔軟的絲線,使衣服輕盈又舒適。
緙絲鳳棲梧桐檀木柄宮扇▐
隨着對緙絲邊界的不斷探索,郝乃強又大膽嘗試用緙絲工藝來表現西方的繪畫作品。第一幅作品嚐試的是凡 ·高的《杏花》。在郝乃強看來,宋代的花鳥山水畫中有天人合一的意趣,西方的繪畫作品同樣蘊含着對自然的追求。不同之處在於,宋代注重工筆,用緙絲表達油畫時,則更爲寫意與自由。
而當油畫的豐富色彩和層次通過緙絲工藝重新詮釋時,絲織品獨有的質感和光澤能讓原畫煥發新的魅力。郝乃強說:“緙絲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表現力。它可以做傳統的以觀賞性爲主的畫、屏風,可以做日常的,比如,抱枕、坐墊等家居用品,還可以做現代的、時尚的。它可以不受限制地表達,用任何顏色、任何圖案都可以,沒有那麼多規則,那麼多條條框框。”
左:以緙絲詮釋的畢加索油畫作品《三個音樂家》
右:以緙絲表現的宋代名畫《紅蓼水禽圖》▐
近幾年,隨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緙絲等傳統工藝在市場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青睞。郝乃強欣喜於緙絲被更多人認識,同時也始終保持着清醒的認知,牢記自己的初心。他深知,不能爲了推廣而推廣,爲了創新而創新。因此,一些重複既往創作、自我複製的商業合作,郝乃強都拒絕了。他說:“緙絲是時間積累的藝術,要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就要回到它最純粹、最本真的工藝上來。”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郝乃強在不斷髮掘緙絲的多樣瑰麗▐
郝乃強追慕宋代的緙絲手藝,那些作品裡永遠能看出新意,令人心生歡喜。今天各大博物館的緙絲藏品中,鎮館之寶往往是宋代的作品。上海博物館的《蓮塘乳鴨圖》,遼寧省博物館的《牡丹圖》和《山茶蛺蝶圖》等,無不展現了千年前匠人們在色彩、審美和工藝上的卓越成就。這些作品的每一個細節都讓郝乃強歎爲觀止,也堅定了他的信念:要讓緙絲真正地傳承下去,必須以傳統工藝爲根基,在此基礎上尋求緙絲工藝的提升、突破和創新。
他從臨摹宋畫入手,以緙絲技藝重現古代畫作的神韻。這並非簡單的複製,而是在細觀慢做中,深入鑽研傳統緙絲的織造工藝、色彩運用和紋理表現,力求從傳統中萌發自己的創意。自2019年以來,郝乃強埋首於蘇州東山鎮太湖邊的工作室,創作了一系列以宋畫爲根基的緙絲作品。未來,他將繼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以此爲源泉進行藝術再創造。比如,他正在醞釀一個以《山海經》爲靈感的創作計劃。“我想探索如何用緙絲的方式呈現《山海經》的世界,”郝乃強解釋道,“這可能會包括平面的畫作,也可能是立體的藝術品。”在他看來,《山海經》不僅蘊含着中國最傳統、最浪漫的神話元素,也爲藝術創作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郝乃強緙絲作品▐
正如緙絲需要時間來呈現其精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需要時間來沉澱。郝乃強相信時間的力量。在他看來,緙絲的未來,就如同他手中那無數細密的絲線,既有傳統的底蘊,又蘊含着無限的可能。而他,將繼續在這方寸之間,用匠心與創意,編織屬於緙絲的新篇章。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12月刊
編輯:聶麗平
文字:皮小年、李響
視覺:玉清
圖片:受訪者提供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排版:Yuri、Lydia
設計: 姜黑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