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發展政策環境調研報告

2023年7月12日—8月8日,寧夏財政廳黨組將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政策環境調研列爲重點調研課題。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具有得天獨厚、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優勢,從1984年釀出“第一瓶”葡萄酒,近40年時間,已是業界公認的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之一。

同時因爲起步較晚、發展較快、市場變化等因素,葡萄酒產業也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

問卷調查、走訪隨談、莊主懇談、專家訪談、部門商談,寧夏財政廳通過“四談一調查”方式。對已建成的116家酒莊開展全覆蓋調查,精準選取不同片區不同狀況的16家酒莊進行實地調研。

問卷調查採用電子化、無記名方式,對已建成的116家酒莊開展全覆蓋調查,全面瞭解掌握產加銷各環節狀況,注重突出系統性。走訪隨談按照產業重點分佈區域及酒莊“大、中、小”規模和“優、好、差”狀況,精準選取不同片區不同狀況的16家酒莊進行實地調研,注重突出代表性。

莊主懇談向實地調研未涉及到的酒莊莊主或從業者發出邀約,採取自願參與、實話直說的方式,進一步聽取意見建議、瞭解訴求,注重突出真實性。

專家訪談先後拜訪了長期傾注心血於葡萄酒產業的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與葡萄酒聯合會主席郝林海、行業協會負責人及從事產業研究的專家學者李華、馬會勤教授,幫助“把脈問診”,注重突出權威性。部門協調會同15家相關職能部門單位,現場調研瞭解實際情況和突出問題,集體研判會商、提出對策,注重突出導向性。通過全面調研,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聽到了不少真知灼見,形成了初步對策建議。

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聽到了不少真知灼見,形成了初步對策建議。

以下爲調研報告內容(有刪減):

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產區產業實現破題起勢的第一篇章圓滿完成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也曾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各種困難挑戰和阻礙質疑,但一直堅定地在風雨兼程中不斷厚積成勢,大環境、知名度、影響力等都有了顯著改善提升,已成爲位居自治區“六特”產業之首的重點產業。

(一)產區發展從初步規劃到享譽世界,影響力代表性跨越提升。產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地理標誌聲名遠揚。2003年被確定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2021年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產業文化旅遊博覽會落戶寧夏,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給予寧夏“葡萄酒之都”的認可,世界葡萄酒業界一致認爲“中國葡萄酒的未來在寧夏”。產區規模日益壯大。目前,寧夏釀酒葡萄種植面積58.3 萬畝,是我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佔全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1/3 以上,年產葡萄酒1.38億瓶,佔國產酒莊酒釀造總量的近40%,居全國酒莊酒產量第一位。風土特色充分彰顯。堅持立足於自然資源稟賦,“做中國人自己的葡萄酒”的路子越走越寬,寧夏成爲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省級觀察員以來連續6次組團參加世界葡萄大會並每次都做主題報告的產區,業界普遍驚歎寧夏賀蘭山東麓給世界葡萄酒帶來“一抹亮色”。

(二)產業政策從實踐探索到逐步完善,推動力成長性無以比擬。十八大以來10年多年間,是支持政策力度密度最大的攻堅時期,推動產區產業迎來了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自治區陸續出臺了《寧夏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推進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覆蓋“種產銷”、涵蓋“文旅服”、提升科技賦能的政策措施,財政累計投入60多億元,在葡萄酒產業生態治理修復、良種苗木引進繁育、標準化基地建設、栽培關鍵技術研究、釀造工藝關鍵技術研發、品牌宣傳、舉辦展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2012年以來,賀蘭山東麓產區釀酒葡萄種植規模增長36%,現有116家建成的酒莊80%是近10年建設投產的,是10年前酒莊數量的4倍。調研中70%的酒莊企業對葡萄酒產業發展政策環境的總體評價爲“好”,多位酒莊負責人表示“在寧夏做葡萄酒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三)產品品牌從相對單一到百花爭豔,知名度美譽度越來越高。這些年,自治區始終堅持以守正創新的定力、開放包容的態度支持鼓勵打造產品品牌,通過舉辦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葡萄酒文化旅遊博覽會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產區知名度和產品美譽度。先後成功引進中糧長城、張裕、保樂力加、軒尼詩、美的等國內外一批知名企業投資,相繼建成賀蘭金山、西夏鎮北堡、永寧玉泉營、青銅峽甘城子、紅寺堡肖家窯五大酒莊集羣,賀蘭紅等20款葡萄酒被聯合國代表餐廳選定爲採購用酒。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入選第四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品牌價值320.22億元,位列全國地理標誌產品區域品牌榜第8位。60多家酒莊在品醇客、布魯塞爾、柏林等國際葡萄酒頂級大賽中榮獲大賽大獎1100餘項,以超過中國獎牌總數一半以上的絕對優勢位居中國獎牌榜首位,產品出口德國、美國、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及香港、澳門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受疫情衝擊、經濟下行疊加影響,葡萄酒消費明顯下降的大環境下,2021年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出口額同比增長256%,“到寧夏品葡萄美酒、賞塞上風情”逐漸成爲人們休閒旅遊的“打卡地”和“新時尚”。

二、“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當驚世界殊的囑託宏願正在一步步實現

寧夏賀蘭山東麓是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天賜嘉地,像一塊質樸的美玉,像一個精美的寶釵,經過多年精心培育,產業發展基礎更加厚實、發展空間更爲廣闊,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受訪的所有領導、專家和95%以上酒莊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滿懷激情。大家一致認爲,只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信心決心和定力努力,寧夏葡萄酒產業一定能夠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一)產區產業具有佔領一席之地的潛力優勢。大家認爲葡萄酒產業有貫通一二三產業的“深度”、改善生態環境的“廣度”、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溫度”,寧夏在這方面既得“天時”、又具“地利”、更有“人和”。一定能夠從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搶佔新高地。當前世界葡萄酒產業格局深化調整,2012年以來全球葡萄酒產量基本維持在250億升,但市場細分格局發生變化,長期佔全球主導地位的歐美地區產區葡萄酒市場佔有率由82%下降到54%,全球產區產品市場份額多元化佈局態勢明顯,我國葡萄酒產量大幅上升。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和發展規律,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時候,葡萄酒產業會有跨越式增長,目前我國中產人羣不斷擴大,達到4億多人,葡萄酒消費人羣穩步增加,爲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賀蘭山東麓不僅擁有同波爾多產區相近的地理緯度等條件,更具有其它產區不具備的風土特色、微生菌羣和微量元素,必將在未來產業發展中脫穎而出。調研中許多酒莊反映,這幾年通過不加添加劑、不進橡木桶等試驗,讓部分產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反而更受歡迎,充分印證和彰顯了我區的優勢。一定能夠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蹚出“一條新路子”。低碳綠色是這一產業的突出特點,寧夏將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快生態恢復結合起來,進一步發揮和放大了這一優勢。僅從碳中和角度看,賀蘭山東麓產區現有的58萬畝葡萄園每年就可吸收二氧化碳300萬噸,若按規劃的100萬畝算,生態效益更爲可觀。葡萄酒管委會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隨着廢棄礦坑變成生態酒莊、萬畝荒地變成葡萄綠洲、葡萄園區變成攔蓄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謀劃實施,必將爲“雙碳”目標實現、美麗寧夏建設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嘉地酒莊莊主摸着烈日下的葡萄藤,眺望遠處的賀蘭山,情不自禁感嘆“葡萄酒是我們的紫色夢想,也是大家的綠色希望”。一定能在培育壯大新動能中成爲“火車頭”。大家都說葡萄酒產業如同酒體本身一樣豐富多彩,效益遠不止產酒、賣酒本身,更大潛力、價值和可能在“葡萄酒+”上,產業鏈縱向延伸、橫向集成剛剛起步,很多領域還是空白,縱深融合、集約發展後力更大。調研走訪的16家酒莊莊主和所有領導、專家都認爲,如果做好了,全區100萬畝種植規模,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指日可待,許多問卷調查受訪者認爲這還是相對保守的估算值。

(二)產區產業開始形成中國特色的葡萄酒話語體系。調研中,無論專家學者,還是酒莊莊主,都越來越深刻認識到,葡萄酒有時並不好評價,特別是頂級酒之間的對比,其實就是話語權的較量。許多酒莊反映,當前葡萄酒話語體系主要在美歐,知名產區都有完善的話語體系,這是國產葡萄酒走出去、見世面、贏信賴、爭地位面臨的突出短板。大家認爲葡萄酒話語體系有豐富的內涵,寧夏賀蘭山東麓着眼“當驚世界殊”這一定位,開展大量有益探索,一些方面已有突破。如:在產業發展上,謀劃制定《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打造“葡萄酒之都”奮鬥目標,品種選育、品質打造、品牌培育等都有了切合實際的遠景規劃和實施路徑,路子必將越走越寬。在標準建設上,賀蘭山東麓產區已創建自治區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1個、自治區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區2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4個,先後制定41項技術標準,集成推廣淺清溝、斜上架、深施肥、統防統治及高效節水灌溉等一批關鍵技術,釀酒葡萄“寧夏栽培模式”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認可,並被一些產區借鑑運用。在宣介推廣上,召開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舉辦國際葡萄酒大賽、國內外葡萄酒宣傳推介會及釀酒師挑戰賽等一系列活動從探索實踐到形成機制,成爲提升影響力、贏得話語權的有力載體。這些探索性開創性舉措,正在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寧夏特色,寧夏不是“東方波爾多”、不是“中國納帕谷”,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要成爲“我是我”的共識深入人心,努力打造這一領域“中國酒”的格局逐步形成。

(三)產區產業承載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問卷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認爲葡萄酒作爲“對話世界的語言”,在促進文化交流、增進文化認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家認識到寧夏葡萄酒實現“當驚世界殊”不僅涉及產業層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層面。接近85%的受訪者認爲,寧夏有豐富的葡萄酒文化資源,大家都說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商貿通道,連綿200公里賀蘭山,流經397公里的黃河,在爲葡萄生長提供便利水源保障的同時,孕育形成了燦爛輝煌的史前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移民文化,既承載深厚的中華文化基因,又具有獨特地域風情,有足夠自信和堅實底氣貫通“世界語”、打造“中國範”、彰顯“寧夏情”,成爲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變革中的開創者、引領者。令人欣慰振奮的是,當前“文旅+”葡萄酒產業鏈建設已有了規劃方案,調研中張騫葡萄郡、金山葡萄酒康養小鎮、中國葡萄酒現代產業學院等正在建設實施,葡萄酒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後續還有自治區黨政代表團赴江浙滬考察項目、中阿博覽會簽約項目等多個重大項目陸續落實落地,將加快形成中國葡萄酒文化寧夏“區塊鏈”、信號“發射源”,爲解讀文化密碼、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響作出更大貢獻。

三、“船到中流浪更急,一篙鬆勁退千尋”——持續夯基蓄勢的發展環境亟待優化

調研中,大家反映,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產業正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大家一致認爲,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環境的支持推動,過去十年自治區出臺10多項政策,高度契合了賀蘭山東麓提升影響力、優化大環境、吸引從業者等需要,有力支持完成了第一階段發展目標。大家認爲,當前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已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做優做強的新階段,需要全面審視、全新思考、重新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需要,推動政策措施因勢而謀、因需而調。問卷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認爲產業發展政策環境需要優化。

(一)基礎設施方面。產區規劃尚不完善,水、電、路、林、氣、文旅等基礎設施都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如:用水空間佈局和總量統籌不合理,調研瞭解到各核心產區水價不統一,紅寺堡產區水價1.6元/噸,賀蘭山金山產區水價1.1元/噸,水價相差0.5元/噸,酒莊普遍反映,這種地域差異看似微不足道、實際影響巨大,在產區間帶來明顯“擠出”效應。未來建成100萬畝葡萄基地,全部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每年最少用水量也需2.6億立方,目前部分區域用水配水指標不足,僅賀蘭縣和西夏區每年缺口指標就達0.5億立方米,調研中許多酒莊因水價較高、水不夠用、供水不及時而犯愁。信息網絡設施不夠健全,由於基站少,信號弱,用網不方便,酒莊日常辦公、獲取信息、宣傳推介、電商物流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問卷調查顯示,近70%的酒莊沒有建立門戶網站、公衆號等宣傳平臺。“酒文旅”規劃佈局系統性不夠,沿線重點產業、自然景觀、文化遺產、交通網絡、服務設施等資源整合挖掘不夠,未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形成矩陣,缺乏規範有效的引流分流、接待服務機制。遊客風趣的說,自己“誤打誤撞”來到了這麼漂亮的地方,受到了“山郭酒旗風”的震撼,也面臨“雲深不知處”的困惑。同時,產區集中供熱、共用道路等系統不健全都影響着生產、生活和發展。

(二)葡萄種植方面。大家認爲,實現自治區葡萄酒產業“十四五”規劃目標,前提基礎和重中之重是釀酒葡萄種植管理,目前這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土地供給面臨紅線制約。自治區“三區三線”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顯示,今後可用於發展釀酒葡萄種植的土地資源比較有限。調研瞭解到,賀蘭縣金山片區通過砂石地改良可拓寬種植空間,但篩石、碎石成本較高,每畝增加支出近萬元,開發利用難度較大。二是葡萄園管理水平急需提升。實地走訪的16家酒莊都反映,葡萄園是整個產業的“第一車間”,過去10年擴建速度和管理提升嚴重不匹配,現有葡萄園還有近10萬畝未達到優質葡萄園標準,佔17%左右。根據這些年經驗,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產量保持在550公斤/畝,是確保量和質的“黃金分割點”,如果管得好,畝產達到650公斤不成問題,相當於在現有產量的基礎上翻了1倍,但目前平均畝產僅爲300公斤,是法國波爾多地區畝產量的三分之一,有的葡萄園畝產只有200公斤。西夏王、西鴿、仁益源等多個酒莊企業負責人感慨反思“過去忽視了種苗品質和田間管理,產量不高單位成本就高,這個問題必須加快解決”。三是人才資源不足問題日益凸顯。一直以來,沒有培訓建立一支精通種植和釀造葡萄酒的專業化隊伍。同時,各地因外出求學、務工等年輕人越來越少,能夠留在葡萄園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不僅“勞力”有限,而且掌握新技術能力不足。葡萄酒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隨着種植面積擴大,用工難、招人才更難已成爲普遍現象,每年用工約12萬人次,僅9-10月採收季20天時間就需要人工4.5萬人次,許多酒莊只能通過降低技術門檻爭取人力資源,釀造技術人員十分稀缺。

(三)釀酒生產方面。2012年以來,在完善產業體系、打造產區品牌、提升產區知名度和產品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但也存在需要優化調整之處。一是在促進社會化服務上存在“缺位”。目前產區80%以上酒莊是中小酒莊,各項設備完全自備既沒必要,也不可行,更大幅增加了成本。據瞭解,僅一條生產線就要300萬元,許多企業難以負擔,一套灌裝設備幾天內就可以完成一個酒莊全年的灌裝量,類似這樣的很多設備都可以通過社會化服務等方式解決。但目前這方面政策導向還不夠精準有力,尚未引導形成有效供給體系,問卷調查顯示,產加銷社會化程度較高的酒莊僅30家,佔26%,社會化程度不足的酒莊有68家,佔59%。二是在行業領域監管上有些“越位”。調研中大家一致反映,葡萄酒產業不是高污染行業,實際上種植釀酒葡萄最怕環境污染,但目前監管政策規定存在“一刀切”現象,將酒莊同化工行業“同治化”。管委會建立列級酒莊評選制度以來,促進酒莊優化升級的同時,要求所有參與企業都擁有一整套生產管理設備的規定,造成設備重複購置,大部分酒莊設備利用率不足50%,閒置浪費問題突出。三是在支持降成本上需要“補位”。據統計,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每公斤釀酒葡萄成本是國際平均水平的4-6倍、橡木桶及其製品使用成本是歐洲葡萄酒的1.5倍、包裝及罐裝材料是智利等國家的2倍,許多酒莊反映非生產性投入達到40%至50%,多個環節的疊加造成總成本居高不下。調研走訪的專家學者和老領導都認爲,解決這一問題,僅靠市場是不行的。李華教授意味深長地說,橡木桶並非是釀造葡萄酒的必需品,現在大量用橡木桶、有的還人爲添加橡木屑,實際上是給別人“做嫁衣”,他指出,包括葡萄園標準化改造、降低一些非生產性投入等降成本措施,都需要政策措施加強引導和激勵。

(四)產品銷售方面。根據成熟產區經驗,抓好銷售是葡萄酒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中之重。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需求減弱”在葡萄酒領域表現尤爲突出,這幾年全球銷量整體下滑15%以上,新產區銷售體系尚未健全,受到衝擊和影響相對更大,如果解決不好將成爲下一步阻礙產區發展最大的“攔路虎”。大家認爲,這樣的大環境下,靠企業“單打獨鬥”很難打開局面,急需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加大政策定向調控。調研中90%以上的酒莊談到了銷售困難,在所有評價指標中排在第一位,有近70%的受訪者認爲當前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種植和生產環節,應適當調整。一是激勵措施效果不夠明顯。現行政策主要採取補助、獎補等辦法,方式較爲單一,政策效益不明顯,一些政策存在“撒胡椒麪”“零敲碎打”的現象,普惠性較強,激勵性不足。數據顯示,僅2018年以來自治區財政用於葡萄酒產業補助及獎補資金近4.2億元,但酒莊企業獲得感不明顯。一名負責市場研究的人士反映,據多年觀測分析,在銷售激勵上,如果大家都得“獎”,往往等於沒有“獎”,甚至不如不發“獎”。二是支持渠道平臺建設不夠有力。深入調研分析,波爾多、勃艮第等知名產區之所以風靡全球,除產區產品影響力等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培育打造了獨有的營銷體系和銷售渠道。目前賀蘭山東麓產區這方面工作總體還在起步階段,很多方面還是“空白”。調研瞭解到,目前產區在區外國外幾乎沒有像樣的綜合展銷平臺,區內建立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博物館、塞上城市酒窖等體驗感和影響力比較有限。迦南美地酒莊莊主反映,他們的產品深受“老外”歡迎,疫情期間曾嘗試出口歐洲500箱,在當地“不夠賣”,但產區沒有海外倉,運營成本太高,有時高出好幾倍,只能放棄一些機會。許多酒莊反映,這幾年去國外參加了一些展會,都是企業單打獨鬥,“一米五見方的展臺,很難引起重視”。爲了解產區旅遊+銷售情況,調研隨機延伸走訪,兩名遊客在酒莊買了幾瓶“賀蘭紅”,拎着遊景區十分不便。一個十多人的旅遊團遊玩結束即將離開金山產區,都因不便攜帶而“兩手空空”,有人打算在網上購買作爲“伴手禮”,又擔心品質問題。三是支持品牌維護打造不夠重視。品牌品質是產區產品的生命線,目前賀蘭山東麓與世界知名產區最大的差距就在品牌打造、品質維護、形象塑造上。在產區品牌管理上,加強原產地保護的意識共識還未形成,監管制度機制也不夠健全。實地調研走訪的16家酒莊都是各自爲戰,從高端產品到普通酒都沒有產區標識,難以辨識,幾位專家教授都說,如果有外來劣質酒貼牌“以次充好”,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幾代人幾十年樹立起來的這塊招牌就會被砸掉,到那時再想管好就很難了。在支持產品品牌建設上,政策措施還不夠多元、效果還不明顯,目前產區116家酒莊擁有產品品牌164個、品類742款,其中只有61家使用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識,能夠讓消費者記住的不多。一些外地客商反映,寧夏沒有很好地運用高速公路、高鐵、機場、城市主街道、旅遊景點等加強宣傳,全社會打造“葡萄酒之都”的氛圍不夠濃厚,視覺衝擊力不夠,往往錯失了重要的“第一眼影響”。還有市民認爲,自治區舉辦的很多推介會,大多都停留在政府層面交流,民間活動相對較少,百姓參與度不高、體驗感不強,宣傳效果打了折扣。

(五)融資服務方面。調研瞭解,70%以上酒莊企業有融資需求,但融資難問題目前在葡萄酒行業尤爲突出。一是缺乏葡萄酒評估機制。沒有建立有效的葡萄園林權及葡萄酒原酒、瓶裝酒評估標準體系和定價機制,是當前制約酒莊融資貸款最突出的瓶頸,商業銀行爲了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對市面上一瓶200元左右的葡萄酒評估價格僅爲10-15元,作爲重要資產的葡萄園更是無法抵押。二是貸款週期短。投入大、週期長是葡萄酒產業的突出特點,投資回報期一般都在10至15年,至少也需要7至8年,目前95%以上銀行貸款政策期限爲1年,與企業發展需求不匹配,年年倒貸成爲普遍現象,增加了企業的融資負擔。有時政策變化,“抽貸”現象時有發生,給短期拆借過渡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有的因此造成資金鍊斷裂。三是銀行質押物處置難。目前產區依託評估機制的交易平臺尚未建立,銀行質押物沒有合適的平臺保管和處置,存在較大損失風險,致使許多銀行不願給中小酒莊放貸,以“三戶聯保”等方式的放貸又大大增加了融資難度,“捆綁”制約了一批企業。調研中,紅寺堡產區幾家酒莊,所欠銀行貸款已還清,但因前些年相互聯保貸款的一家企業尚有欠款,都受到了“株連”,一些商業活動無法開展,莊主着急上火,卻又束手無策。

四、“已是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順應形勢發展變化的理念應當儘快樹立

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葡萄酒產業行業也不例外。大家認爲,思路對不對頭,是決定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當前一些支持政策措施不合理,既有客觀原因,更有主觀因素,其中觀念思路沒有與時俱進是一個重要方面,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到政策制定、規劃設計、服務保障等方方面面。

(一)必須珍惜稟賦,準確把握“小”和“大”的關係。大家認爲,賀蘭山東麓是全國排頭、世界知名的產區,必須堅持走“酒莊酒”的路子,不應過度強調規模大小,更不能通過行政干預走向兩個極端。大家認爲,大有大的商業特色,小有小的產品優勢,如果過於強調“大”而做酒廠酒,就浪費了資源稟賦,相反如果沒有幾家大的龍頭企業帶動,也難形成規模效益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爲,當前我區產品積壓、銷售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過去一個時期過於強調“大單品、大企業”等,造成供需失衡、結構失衡。調研組隨訪107家酒莊發現,銷售量爲5萬瓶的企業62家,佔比近60%,目前這些酒莊企業銷售問題都不太大,在今年行業整體下滑的情況下,留世、嘉地等小酒莊產品供不應求,農墾、張裕、長城等產量越大的企業面臨壓力越大。國慶期間銀川市面部分“賀蘭紅”產品降到30多元,依然乏人問津。

(二)必須遵循規律,準確把握“多”和“少”的關係。調研發現,世界知名產區都有酒莊企業培育“多”、知名品牌注重“精”、經銷商相對“少”的特點,以美國爲例,1975年5000多個酒莊、6000多個經銷商,到2010年以後酒莊達到3萬多家、經銷商減少到了幾十家,法國波爾多等產區也有類似規律特點。大家認爲,自2013年以來國內葡萄酒銷量呈下滑趨勢,除進口產品衝擊、市場結構調整等因素外,我區政策導向更加註重規模擴大,在支持培育更多酒莊、集中打造優質產業品牌、建立經銷商篩選競爭機制上缺乏共識、力度不夠,未能完全適應行業規律、發展變化和市場需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調研走訪的領導專家一致表示,現有的116家酒莊遠遠不夠,同時產品品牌建設又過多過雜,辨識度不高。

(三)必須品質優先,準確把握“快”和“慢”的關係。大家一致認爲,一杯好的葡萄酒需要時間沉澱,葡萄酒產業也同樣需要時間孕育,過於追求速度,可能適得其反。西方國家知名產區、知名品牌走過了上千年曆程,過去十年我區發展速度快,但管理沒有完全跟上,服務也沒有跟上,這是造成“獎牌”難以轉化爲“品牌”、“知名度”難以轉化爲“美譽度”等問題的根源所在。調研中各位專家學者和許多酒莊呼籲,先穩一穩腳步,把現有的58.3萬畝做優做精。他們表示,越來越認識到走穩紮穩打、總結經驗、逐步擴大的路子更加可行。

(四)必須精準施策,準確把握“內”和“外”的關係。大家認爲,支持產業發展對內重在維護公平性、對外重在增強競爭力,葡萄酒作爲國際化產品尤是如此。當前我區葡萄酒銷售等支持政策恰恰相反,對國內區內銷售支持力度較大,出口銷售支持政策力度不足。從出口看,2017—2020年,我國葡萄酒出口規模連續3年量額雙減,出口量由1.1萬千升減至0.3萬千升,出口額由4.9億美元減至0.6億美元。我區2022年出口葡萄酒493萬元,同比下降23.2%,調研分析對比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其中支持政策設計不夠科學合理、發力方向不夠聚焦有力是一個重要方面,急需調整思路。

(五)必須善於作爲,準確把握“管”和“放”的關係。大家認爲,無論葡萄酒產業、還是其它產業都必須始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政府主要是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做企業做不了的事情。大家認爲,當前一些思路舉措推進工作中遇到阻礙甚至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有爲政府”和“有爲市場”的邊界把握還不夠準確清晰。如,近幾年由於經營不善等,許多酒莊出現虧損,調研瞭解其中有幾家酒莊既沒思路、又缺技術、也沒前景,基本靠政策支持在維持,這實際上是給企業戴“呼吸機”,造成資源浪費。再如,之前爲了嚴把入口關,規定酒莊開辦由自治區審批,程序較爲複雜,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這些都體現了“放”和“管”把握不到位,影響和制約着葡萄酒產業發展。

五、“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推動轉化優勢的政策機制急需完善

大家認爲,葡萄酒既要有文化底蘊,又要成爲大衆消費產品,產區產業發展要保持定力、厚積沉澱,也要暢通渠道、揚帆遠航。政府支持政策措施重在精準,當前的重中之重不是出臺多大規模、實施多大力度的政策,而是要對現有政策體系進行優化調整,集中資源力量解決面臨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

(一)建立部門會商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問題。注重整合調動職能部門和行業機構的資源優勢,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健全部門協商機制。涉及葡萄酒產業的部門單位定期召開協商會議,對遇到的一些問題,及時溝通,共同協商,形成推動落實意見或落實措施,合力推進。二是做好現有政策的梳理清理。由葡萄酒管委會牽頭,對現行的涉及葡萄酒產業的所有政策及規定進行梳理清理,系統瞭解和掌握相關政策,矯正現行支持葡萄酒產業的政策措施。三是制定葡萄酒行業標準。由葡萄酒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龍頭企業等行政和市場主體牽頭,對標國際標準,共同制定推動中國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產業鏈國家、行業標準及企業標準,適時接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根基。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葡萄園基礎設施建設上,持續在提升規範化、標準化管理上精準施策。一是穩步擴大種植面積。聚焦百萬畝目標,加強土地用量和分佈謀劃規劃,妥善解決葡萄種植地與耕地、葡萄種植地與草原、葡萄種植地與城市規劃用地之間的矛盾,穩步發展種植面積。二是支持提高種植管理水平。健全完善“以獎代補、先建後補”模式,加快支持老齡園、低品質園改造提升,爲打造產區優質葡萄酒夯實基礎。三是加強產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規劃設計,健全撬動機制,多方籌措資金支持完善產區內交通路網、通訊設施、旅遊景點、防護林帶、防汛防洪、污染防治、用水用氣等基礎設施,着力支持打造酒莊、園區、小鎮、景點等與國道等主幹道路連接線,爲更高層次融合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三)健全配套服務體系,避免重複浪費。一是支持完善生產管理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建立獎補激勵機制,爲配套服務企業開辦、選址、引纔等提供便利條件,推動社會資本在有需求產區建立集中灌裝、釀酒代加工、成品酒代存儲等設施設備,提升服務保障水平。鼓勵新發展產區更多發展社會化服務,從源頭降低成本。二是支持優化產區環保管理制度。聘請專家對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發展排放等進行全面評估,精準制定產區環保方案。對集中污水處理即可達到要求的產區,由政府出資建立相應機制,配備共用污水處理等設備,以成本收取運行費用的方式提供服務。鼓勵社會資本發展產區環保項目。三是支持提升酒文旅服務水平。用好寧夏“全球葡萄酒旅遊目的地”金字招牌,整體規劃葡萄酒長廊建設,統籌做好業態佈局、產品建設、品牌打造、宣傳營銷、管理運營等各項工作,整合優質資源,激活閒置資源,拓展葡萄酒+N新業態新模式,一體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四是支持強化人才支撐作用。完善用好技能培訓政策,加大對葡萄酒產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技能素質。健全完善“揭榜掛帥、公開遴選”等方式,推動形成需求導向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引導更多科技人才服務葡萄酒產業發展。整合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技術力量,探索建立訂單式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加強對優新品種引選、病蟲害防控、配套栽培技術、標準化園區建設、釀造工藝方法等方面的技術支持。

(四)調整政策支持方向,提升質量效益。一是聚焦發揮產業生態效益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加強葡萄園生態系統碳循環規律、碳匯價值及碳減排研究,探索建立生態林、釀酒葡萄園碳匯交易機制,推進葡萄園碳匯產品和“碳票”交易。二是優化“普惠+特惠”財稅政策組合。在繼續實施中央西部大開發優惠稅率等普惠性政策的基礎上,突出“扶優扶新”,對來寧新辦符合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條件企業給予特惠政策,切實助力新辦企業輕裝上陣,快速發展。制定銷售獎勵政策,鼓勵酒莊在寧設立銷售公司,引導葡萄酒產業銷售環節稅收回流,提高區內葡萄酒產業產值。充分利用好中央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結合消費稅改革,積極爭取中央稅收政策支持。三是創新銷售平臺建設支持措施。積極迴應關切,通過“先建後補或財政獎補”方式,支持打造產區葡萄酒離境銷售中心,在區外、境外適當建設倉儲物流配送中心,打通葡萄酒銷售“最後一公里”。健全完善各類推介會等模式,搭建品鑑、交流、娛樂等平臺,增加公衆參與度和體驗感。制定一攬子宣傳措施,採取“政府+企業”的運作方式,支持酒莊通過央視和地方衛視廣告,以及拍攝微電影、網劇、舞臺劇、舉辦主題音樂會、品鑑會等加強宣傳,充分利用重要交通幹道、城市街道、網絡電視、自媒體等打造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識,多渠道加深產區產品在各類人羣中的影響。四是建立酒莊融資貸款評估機制。加快推進葡萄園林權及葡萄酒原酒、瓶裝酒評估標準體系和定價機制建設,提高抵押、質押標準和額度,適當延長貸款週期。

(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服務保障效率。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放開葡萄酒莊的審批權,將酒莊審批權限下放到市級,有必要還可以下放到縣級,簡化程序。引導產區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優化品種佈局和產品結構,有序擴大葡萄種植園規模,合理佈局酒莊建設,精細化、分級化管理。二是加強符合產區特點和發展需要的體系建設。認真落實自治區《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加快構建現代葡萄酒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文化體系、技術研發推廣體系,杜絕盲目跟隨、簡單照搬照抄等生產模式、過度添加、技術依賴、抹殺特色等問題,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完善自治區列級酒莊評價機制,通過建立嚴格、規範的葡萄酒評判體系,力爭把我區建成中國葡萄酒示範區。三是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葡萄酒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等服務機構國家級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鼓勵企業、合作組織等在產區建立社會化服務中心,專業化開展葡萄園植保服務、機械服務、勞務統籌及葡萄園託管等業務,減少人力、物力的重複投入,促進分工協作和資源合理配置。四是加強市場監管。學習借鑑法國原產地制度、美國葡萄酒產地制度等做法,健全我區葡萄酒原產地保護機制,通過建立推廣產區地理標識標籤制度等,保護好賀蘭山東麓產區“金字招牌”。健全監管制度,加大酒莊產業發展中農藥、施肥、用料添加、生產工藝等生產鏈條上每個環節的監管力度,通過規範生產技術路線,強化監督檢查,促進酒莊樹立綠色、有機、安全、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理念。(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