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山藥、一塊紅薯背後的“產業升級經濟學”

如今的農村,與我兒時記憶中的完全不一樣了。

全文4800字,讀完約需要10分鐘。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種山藥、種紅薯,都是一件辛苦而不賺錢的事情。

我的家鄉溫縣,是鐵棍山藥的主產地,在我小的時候,種經濟作物的農戶還很多,只記得父母每天起早貪黑去地裡勞作,犁地、耙地、播種、施肥、澆水、打農藥……乾旱的季節爲了搶水,農民之間還會幹仗。

好不容易熬到豐收了,去地裡收莊稼更是體力活,收完了還要清洗、存儲、賣掉,這中間付出的辛苦不計其數。但一年辛苦下來,賺不了幾個錢。

在傳統的小農經濟時代,農民是初級農產品的供應者,也是整個利益鏈條中利潤率最低的那一部分,要被中間商、批發商層層壓價盤剝。供需關係影響價格波動,常常增收不增利,豐年不豐“收”。

後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或者進了附近的鄉鎮工廠,家裡的地要麼種植可以用大型收割機收割的小麥,比較省事,或者就直接租給其他人種,甚至撂荒了。

再後來,我就去北京讀大學,每年回家一兩次,農村後來發生的變化,知道一點,但體會不深。不過,這兩天看到的新聞,讓我大吃一驚。

據大象新聞報道,家鄉溫縣一位90後的創業者馬爲民,在拼多多上銷售鐵棍山藥的店鋪年銷售額高達500多萬元。

開封一位初中輟學回家鄉創業的年輕人王軍鵬,在拼多多上一年能賣掉1億斤紅薯,被稱爲“紅薯大王”,而且他僱的當地村民一個月收入達到了七八千元,很多村民已經不需要外出打工了。

不僅他們,四川涼山90後小夥兒方明歡,曾經是一位網癮少年,5年前開始在拼多多上開店,銷售家鄉的石榴,如今一年能賣出去上百萬斤的石榴。

周至縣北寨村90後商戶劉恆,去年在拼多多賣了200多萬單獼猴桃,銷售額達到上千萬元,今年豐收節登陸了“多多豐收館”。

這一切,都與我兒時記憶中的“農村、農業、農民”,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90後、熟悉電商的新農人,藉助全新的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實現了收入的爆發性增長,從源頭升級了一個產業鏈的作業模式,爲當地人創造了就業、增加了收入。

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又給我們帶來哪些啓示呢?

1

都說“農村苦,農民難”,

到底難在哪?

提起農村,大家都會說“農村苦,農民難”,但到底難在哪兒呢?並非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我自己生在農村,小時候,課餘時間經常去田地裡幫父母幹活,對農村、農業和農民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每當城裡的朋友嚮往去農村包幾畝地過田園生活的時候,我去總會想起小時候鑽在玉米地裡掰玉米棒子,頭髮上撒滿了花粉,又熱又癢的畫面,就像一種肌肉記憶。

每當城裡的朋友說喜歡吃山藥、玉米、紅薯、大豆這些粗糧時,我卻總是不合時宜地想起種這些農作物是多麼累人的一件事,而且城裡人買得貴,農民自己賺不到什麼錢。

總結起來,我覺得至少有這麼3點,對農民來說是非常難的:

一個是耕種和收穫的過程非常辛苦,而且有時候眼看着要收穫了,一場大風或者一場暴雨,前功盡棄。

我現在都還記得有一年秋天,家裡的玉米杆子被大風颳倒一大片,我母親和二嬸在地頭哭泣的場景,那種對農民來說鑽心的疼,不身在其中很難體會。

就拿鐵棍山藥來說,城裡人覺得山藥汁好喝,但種山藥非常辛苦。種的時候,要先挖溝,然後人需要長時間彎腰或者蹲下栽種;生長過程中,要不斷澆水、施肥、除草、鬆土,還要用竹子或者木頭製成的支架撐起山藥長出來的莖。

挖的時候更是苦,尤其是鐵棍山藥,生長的壚土地質堅硬,黏性強,需要一鏟一鏟、一點一點地在超過一米深的坑裡把裹着泥土的山藥挖出來,一鏟子不小心挖斷了,價值就要大打折扣。

收完了是賣,如果說種植是身體苦,那麼賣就是心裡苦,爲啥這麼說?

農民過去只能提供初級農產品,定價權在中間商和終端手裡,中間商層層壓價,農民的利潤率是整個環節裡最低的,而且一旦哪一年種得多了,價格就會暴跌,豐收了卻不能增收。

開封範家村村民郭好生就頗有怨言,他說,以前紅薯銷售只能通過代辦找到批發商,被挑刺兒、砍價後,也未必能快速找到合適買家,所以一直髮愁紅薯怎麼賣。

山藥種植戶張二兵對價格的忽高忽低深感困擾。去年他種植的二百四十畝山藥被批發商一搶而空,眼見山藥收購價漲到了每斤七元,今年3月張二兵一口氣包下了三百畝土地,並悉數種上了山藥。

結果,一到9月,面對收購價不到六元的山藥市場,張二兵內心五味雜陳。“去年山藥行情好導致今年人人增加山藥種植面積,結果收購價反而跌了,我一下種了三百畝,利潤可能都不及去年了。”

所以,對農民來說,莊稼種不好,愁;賣不掉,更愁!

第3個難點是農業必須要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升級,才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如果農民只靠出售初級農產品,根據“馬爾薩斯陷阱”,農民的收入在土地不增加的情況下很難增長,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纔是出路。

但在傳統的產業模式、銷售鏈路之下,要做到產業升級,非常困難,農民有限的收入不可能支撐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升級的資本投入。如果農民只能是單槍匹馬的勞動者,不能成爲產業家,那麼就只能在產業鏈的最底端,拿到最微薄的利潤率,長期下去種植經濟作物的積極性自然就沒有了。

今年的“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要通過科技、開放、融合提升農民的收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這個方向無疑是對的,但怎麼實現,需要探路者。

2

新農人,新農業,新農村:

變化悄然而至

變化在悄無聲息之間發生了。

這場變化的重要參與者,一個是馬爲民、王軍鵬、方明歡這樣的新農人,另一個是拼多多這樣的電商平臺。

2019年,馬爲民偶然得知表哥在拼多多銷售家禽,年銷售額達到上千萬元,抱着試一試的心態,他在拼多多上開出了第1家山藥店鋪。

馬爲民幸運地趕上了拼多多爆發的時刻。他主營的中高端鐵棍山藥,在拼多多上受到諸多用戶的追捧。8元一斤的山藥,在“百億補貼”一經上線就被秒光。不到三年,馬爲民店鋪年銷售額便達到五百多萬元。

馬爲民說,扣除物流等成本後的淨利潤,仍遠超加工生意或將山藥賣給批發商。“通過直接把山藥賣給消費者,我們也把利潤留了下來。”

馬爲民冷庫中的山藥即將打包發出。(攝影 馬斌)

也是2019年,初中輟學的王軍鵬離開遊戲行業回到開封,開始在拼多多上銷售紅薯。短短三四年時間,僅通過一件代發王軍鵬每天就能賣掉10萬斤紅薯,當時他年僅28歲就成爲當地的“紅薯大王”。

銷量穩定後,今年初王軍鵬又一口氣招了三名運營專員,開始發力自家的二十個拼多多店鋪。得益於一件代髮帶來的規模效應,在紙箱採購、物流費用上王軍鵬均積累了成本優勢,這些進一步轉化爲拼多多店鋪的經營優勢。

“我們現在單個紙箱的採購成本比最初便宜了1毛錢,每單物流費也便宜了3毛錢,所以店鋪直接銷售紅薯的優勢就很明顯。”及至今年7月,王軍鵬拼多多店鋪的紅薯日銷量(含一件代發)已上漲至4萬單,估計今年將賣掉1億斤紅薯。

9月,開封的紅薯迎來豐收季。(攝影 劉喜財、謝永寶)

遠在大涼山的90後年輕人方明歡,五年前開始在拼多多上開店銷售家鄉的石榴,如今店鋪每年銷售單量高達數十萬。在今年的“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中,四川涼山會理石榴也成爲“多多豐收館”重點推薦農貨之一。

石榴成熟,方明歡每天奔走在各個果園。杜佳 攝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這些90後年輕人,遇到拼多多後,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

我覺得還是要回到產業鏈的經濟學邏輯來分析。

一般來說,產業鏈經歷的中間環節和週轉次數越少,意味着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新農人與拼多多的合作,首先打破了傳統的銷售鏈路,去除了中間商賺差價,沒有了層層盤剝,自然可以把利潤的大頭留下。再加上平臺的種種補貼,消費者享受到了更優惠的價格,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打破了銷售的地理侷限,如果沒有這一點,只是去掉中間商,市場的天花板也是很低的,而藉助拼多多,新農人直接面對了全國大市場,銷售的天花板一下子打開了。

馬爲民的例子就很典型。同是種山藥的張二兵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困局,是因爲它主要銷給了批發商,受控於人。相比之下,今年山藥將增產四成的馬爲民卻並不擔心。因爲藉助拼多多,他做的是全國消費者生意,溫縣山藥種植面積的變化,幾乎很難影響線上的零售價。拼多多上購買鐵棍山藥的用戶基數很大,始終供不應求。

而且,即便零售價出現小幅波動,馬爲民的利潤仍能得到保障。因爲以前利潤都被批發商和零售商吃了,現在直接賣給消費者利潤更多,再加上平臺的各項補貼,農戶對抗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更強了。

第三,拼多多帶動了農產品商家從原料銷售向產品深加工的轉變,讓農業逐漸從低附加值的初級農產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升級,這就意味着農民可以賺到更多的錢,產業實現了真正的提升。

就拿山藥來說,如今不僅有山藥初級農產品,還開發出了山藥粉、山藥片、山藥飲品、山藥小零食,如山藥脆片、山藥果脯、山藥糯米球、山藥巧克力等,適合作爲休閒食品或早餐選擇。甚至還有山藥護膚品,利用鐵棍山藥的抗氧化、抗衰老等護膚功效,開發出山藥面膜、山藥精華液等護膚品,產業附加值越來越高。

亳州花草茶產業的案例也很典型。我在亳州調研時發現,在拼多多助力之下,亳州源頭工廠加速向“固體飲料”深加工轉型升級。這是一種生產工藝更復雜、技術壁壘更高、投資規模更大的新飲品類。紅糖薑茶等新型固體飲料單日銷量達到數十萬單,深受年輕羣體追捧。亳州花草茶行業僅用5年就走完了其他產業帶30年的轉型升級之路。

3

提升產業,提高收入:

抓住平臺機會,你也可以!

在中國,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不僅關乎糧食的安全與穩定,還關乎大量人口的脫貧與致富。

溫縣鐵棍山藥、開封紅薯、大涼山石榴、周至獼猴桃……這些名字如今已不僅僅是地理座標上的標識,它們更是通過拼多多,實現了從田間地頭直連全國消費者餐桌,銷售暴漲的故事激勵着每一個農人的心。

然而,這僅僅是中國農村特色產業帶、產業品牌崛起浪潮中的幾朵浪花,背後是千千萬萬從事農業的人口,他們正迫切地期待着產業的升級、收入的提升以及作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他們需要找到可以複製的經驗。

馬爲民等人的創富故事值得學習,他們是先行者,在他們身上,體現了新一代農人與父輩的不同,他們敢想敢幹敢拼,更關鍵的是,他們是網生一代,熟悉電商,抓住了拼多多帶來的機會。

拼多多,長期以來對農業格外傾注心力的電商平臺,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更深刻地影響了傳統農業的模式。

從助力農業前端科研,到推動農產品上行,拼多多充分發揮其平臺優勢,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精準的活動對接以及集中的流量曝光,爲供需兩側搭建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樑。

9月22日,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河南省蘭考縣拉開了帷幕。作爲電商平臺代表,拼多多亮相此次豐收節主場活動,並集中展示了科技惠農、消費助農等一系列成效。

在具體的舉措方面,豐收節期間拼多多上線了“多多豐收館”,全面覆蓋了蔬菜水果、水產海鮮、肉禽蛋奶、糧油米麪等50萬款農貨商品。

溫縣鐵棍山藥入駐“多多豐收館”

拼多多在豐收節期間還投入了10億元補貼資金,以及20億流量資源包,用於扶持新質農貨商家,進一步提升農產品上行的質量和效率,推動農產區直連全國消費者餐桌。

此外,拼多多還與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聯合打造直播間,邀請來自不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代表走進訪談直播間,講述當地扶貧故事,傳遞振興經驗,爲當地優質農產品“代言”。

拼多多在豐收節期間還展示了科技助農的成果,包括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的研究基金取得的一系列關鍵技術,以及科技小院農研成果的市場化對接等。

而成效,也是顯著的。全國各地農貨在豐收節期間均迎來銷售高峰。例如,河南溫縣的鐵棍山藥、陝西周至的獼猴桃、四川涼山會理的石榴等農產品在“多多豐收館”上熱銷,既提升了農產品的銷量和農民的收入,還促進了城鄉經濟的互動和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

溫縣鐵棍山藥、開封紅薯、大涼山石榴等農產品的銷售暴漲,只是中國農村特色產業帶崛起的一個縮影。在拼多多的助力下,更多的農村、農業、農人正在經歷着變革。這是一場關於希望、關於夢想、關於創新的旅程,而拼多多,是這場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