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普短視頻不能“變味兒”
來源:經濟日報
一段時間以來,醫療科普短視頻走紅,越來越多醫生通過鏡頭傳播知識,幫助公衆提升對身體健康的科學認識。這類視頻往往提供簡潔直觀的健康信息,互動性、娛樂性強,符合現代人快速獲取知識的需求。更爲重要的是,短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能夠精準匹配用戶健康需求,大大提升觀看體驗,提高公衆健康素養,促進醫患溝通。
醫療科普短視頻的主要受衆是對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有較高關注的羣體,其內容既包括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信息、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有專家對醫學原理的講解,還有互動問答等個性化的健康建議,以及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等健康產品帶貨。有數據顯示,我國單條醫療科普短視頻最高收看次數超過了5.8億次,市場規模正不斷擴大。
然而,隨着流量帶來巨大商機,個別打着“健康科普”旗號的短視頻出現傳播虛假信息的情況,科學性和準確性存在問題,部分視頻賬號內容陷入庸俗化。有內容創作者爲了商業利益,誇大健康產品功效,影響了科普內容的可信度。還有個別創作者爲迅速獲得關注,採用過度戲劇化的表現手法甚至虛假擺拍。醫療科普短視頻市場良莠不齊,普通人很難辨別其真實性、專業性、科學性,可能產生誤導、耽誤病情等不良後果。
究其原因,既有市場競爭激烈的影響,也有算法驅動的引導,還有監管資源和手段的侷限。一言以蔽之,這種以捨棄科學和專業爲代價獲取流量的做法,有違醫學倫理,不利於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對此,必須加強治理、“扶正祛邪”,多渠道推送權威醫療科普作品,同時堅決遏制虛假錯誤信息傳播。
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醫療科普短視頻的法律責任和規範要求,對虛假信息和不當行爲進行法律制裁。在此基礎上,短視頻平臺可以對醫療類賬號實行嚴格的認證制度,確保創作者具備相關的醫學專業背景或資質。加強內容監管,包括優化平臺的推薦算法,優先推薦經過認證的、高質量的醫療科普內容,而不是僅僅依據點擊量和觀看時間來推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內容檢測和驗證,自動識別虛假信息或檢測內容的科學性。此外,加大人工審覈力度,定期檢查和評估醫療科普視頻的內容,及時發現和處理虛假或不準確的信息。
開展公衆健康教育,加大普及力度,向百姓宣傳科學健康信息和識別虛假信息的方法。引導好創作者,激勵那些內容質量高的創作者,通過認證或增加推送等方式提升其積極性。暢通舉報渠道,方便受衆舉報虛假或低質量的醫療科普內容。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胡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