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點滴比不上一杯珍奶」臺大院長吳明賢憂心:健保制度不改 年輕醫師用腳投票
行醫30餘年的吳明賢看盡醫界百態,8月接掌臺大醫院院長有了更強的使命感。他直言臺灣醫療生態隱憂重重,也企盼制度有所改變,真正掌握住未來的大機會。(圖/財訊提供)
科技進步很快,很多新的科技會應用到醫學,我纔會在就任臺大醫院院長時,提到臺大醫院的3個方向:智慧醫療、精準健康、尖端醫療。這些不僅是革命性進展,更重要的是觀念改變。
醫療的研究要突破,一定要從醫院發起,只有第1線的醫護人員才知道目前的問題在哪裡。研究創新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問得對不對?重不重要?醫院有很多值得解決的問題,你電腦技能很強,但你不知道醫院的問題在哪裡,可是你有我們需要的技術,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平臺、一個橋樑。
醫院需要培養醫師科學家,他才知道如何用科學方法解決。臺大臨牀醫學研究所成立超過30年,培養很多優質醫師科學家,都是未來創新醫療的重要推手。因爲不管做什麼,第1件事都要有卓越的人才,這些人都是最好的溝通橋樑。所有的研究都要有一個實驗場域,醫院就是實驗場域。
有人問,政府也投入很多資源搭建醫學與科技的橋樑,爲何看不到明顯的成效?我舉政府的多種科技計劃爲例,大部分是公開招標bottom up(由下而上)爲主,但多年來我不諱言,有些事不能用民主的方式,我一直建議有些要top down(由上而下)。
以我自己瞭解的荷蘭和英國爲例,重要的國家科技計劃都是top down,比方現在要做帕金森氏症的AI診斷或最新研究,可能像臺大、北榮有很多病人,他會邀請幾個直接投標。我認爲政府在分配資源,有時候不能用政治性考量,他會說,「這個臺大有,成大就要有;北部有,南部也要有」,其實臺灣這麼小,把資源分散,會弄到完蛋。
臺灣不是沒有資源與人才,而是如何適當地分配資源。但我們連分配資源都是用民主的角度來看,其實,就研究與創新而言,根本沒有民主,都是贏者通拿。競爭環境中絕對是這樣,好的要讓它更好,而不是好的已經夠好了,所以我拿去資助別的。
政府還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怕圖利!政府不圖利人民,要圖利誰?假如你是合情合理又合法,而你用防弊重於興利的心態,就會變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最後就會停滯在那裡。其實臺灣防弊的機制太多,反而欠缺興利的機制,若繼續防弊下去,臺灣幾10年累積那麼多人才與能量,沒有把好的能量往正面開發,我會覺得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