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等罹腸癌 最晚40歲應照大腸鏡

「旺旺中時生活講堂」由新光醫院肝膽科醫師林裕民談「大腸癌篩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榮輝談「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治療」,胃腸感染科醫師張麗文談「肝炎和脂肪肝保健」,吸引許多民衆參加。(羅永銘攝)

腸癌是臺灣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近年來,中老年的發生率下降,青壯年則上升。醫師指出,愛吃加工肉、紅肉、抽菸、飲酒、肥胖等都是罹患腸癌的風險因子。若一親等有人有腸癌,最晚40歲就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中國時報》14日與新光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邀請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裕民談「大腸癌篩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榮輝談「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治療」,胃腸感染科醫師張麗文談「肝炎和脂肪肝保健」,吸引民衆熱烈響應。

林裕民表示,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肺癌,光是在1990至2019年之間,個案數就增加了兩倍之多,在經濟發展好的國家,年輕的個案也較多,而臺灣近年來也有年輕病人增多的趨勢。

正常腸黏膜出現線瘤、不典型增生,直到演變爲癌症,長則需要10幾年,短則1至2年。林裕民指出,包含紅肉、加工肉、抽菸、喝酒、肥胖、纖維攝取不足、家族史,都是風險因子。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者,約2人中會有1人找到息肉,20至25人中有1人找到腸癌。如一親等罹患腸癌,最晚40歲就應接受大腸鏡檢查,親人罹癌年齡較輕者,檢查時間也要提前。

至於好發於40歲以上者的膽結石,一般來說不會有症狀,但發炎時就會不適。許榮輝提醒民衆,膽結石並不能通過藥物治療,藥物僅有預防效果,若出現結石,開刀後必須少量多餐,避免吃太油、太飽。

逾2成的肝癌與脂肪肝有關,張麗文提醒,肝臟發炎可輕可重,若長期不斷、反覆性地發炎,就會導致肝纖維化,平均每7年纖維化程度會增加一級,至第四級時即已形成肝硬化,其後每年有3至4%會罹患肝癌。遠離脂肪肝最重要的是改善代謝症候羣,民衆可依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用餐,上班族可提前一站下車走路,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