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12年癌症之首!「9高危險羣」必做大腸鏡 很多人就診已晚期

▲當出現解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請務必就醫。(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圖、文/健談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12年蟬聯癌症之首,也是死亡率前三名的癌症。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表示,雖然腸癌發生率臺灣國外皆顯示增加,但死亡率卻下降了,且以早期(0期及1期)癌症發現者居多,表示癌症的篩檢普及化,促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了治癒率和存活率。因此提醒民衆切莫輕忽自身排便的異狀,並定期接受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爲自己的健康做好把關。

▲醫師提醒這9危險族羣需要做大腸鏡。(圖/健談授權提供)

大腸鏡檢查可發現腸內的病竈,兼具診斷和治療的功用。但到底什麼是大腸鏡呢?孫麒洹醫師表示,大腸鏡是內視鏡的一種,內層是一條細細的導光纖維外層塑膠材質包覆,從人體肛門處伸入,順着大腸ㄇ字型的走向檢查,檢查的範圍包括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後到盲腸處,沿途觀察腸道是否有發炎、出血、潰瘍、瘜肉、腫瘤問題,以進一步評斷合宜的治療處置。

孫麒洹醫師指出,大腸鏡可說是診斷腸癌及腸疾的有效且直接的工具,當糞便檢查出現潛血反應、解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便秘或長期腹瀉、慢性腹痛影像學檢查疑似有大腸病竈等都可能是大腸疾病徵兆建議主動就診,醫師會根據症狀評估是否需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若家族患有大腸癌病史者也可能是腸癌的高危險羣,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瞭解個人腸道健康狀態。另外,孫麒洹醫師分享有許多民衆前來就診時,已經是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因爲病友誤把肛門流血當做痔瘡出血,把腹痛、拉肚子當成吃壞東西腸胃發炎,而輕忽了大腸癌的症狀。

孫麒洹醫師鼓勵民衆-縱使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幾位,但現在治療方式的進步,民衆應對於大腸癌的相關症狀不輕忽,勇敢接受檢查及治療,和醫療團隊相互配合,就能提早診斷出大腸癌並接受治療,而提高治癒和存活率,再次提醒民衆勿忘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才能保障個人健康。

大腸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大腸直腸外科」

諮詢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本文經授權轉自: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