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混亂年代 李其叡聽見自由
旅德鋼琴家李其叡(左)近期與葡萄牙籍音樂家裴樂飛(右,Nuno Azevedo)一起返臺,將演奏多首20世紀音樂作品。(劉宗龍攝)
旅德鋼琴家李其叡在疫情間閱讀不少心理學書籍,期望未來能結合音樂,和聽衆分享。(劉宗龍攝)
鋼琴家李其叡認爲,在變動的年代,能激發不同的思考。(劉宗龍攝)
疫情讓世界大亂,音樂是心靈的出口,旅德鋼琴家李其叡近期與葡萄牙籍音樂家裴樂飛(Nuno Azevedo)一起返臺,將演奏多首20世紀音樂作品,她表示,現在就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很多變動,卻也能激發許多靈感和思考。」
李其叡現就讀德國漢諾威音樂院碩士班,疫情一年多,她從臺灣看德國,再從德國看回臺灣,「我看見不同民族的思考模式大不同,怎樣纔是真正自由?是暫時的戴口罩與隔離,以不自由換取一個正常生活,還是要繼續不戴口罩,但生活大亂?」
1998年出生的李其叡表示,她曾經歷過SARS疫情,非常瞭解對抗病毒,需要全體社會一起配合,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但在德國地區,仍是有人覺得自己的活動足跡被政府疫調,不合乎自由,或是需要戴口罩、隔離,生活會受限,但相信假如他們親近的人受到疫情影響,這樣的想法會改變。」
裴樂飛是李其叡的好友,他出生於1992年,是低音管演奏家,這個特別的中文名字是李其叡的乾爹、作家張大春爲他取的。他表示,這是第二次來臺灣,這趟來臺經過14天隔離,戴口罩已戴得非常習慣。
他表示,平常也會極力勸導身邊朋友、家人戴口罩防疫的好處,「已經很久沒有看到街上正常生活的模樣了,歐洲有很多人在抗議防疫規範,不符合人權,但卻也因此讓疫情擴大,很多人受難。我上次演出已經是去年了,已停演了一年多。」
李其叡表示,防疫讓人生活不自由,卻也是適合充電的年代,她在疫情間,就讀了不少心理學相關書籍,「有個說法是,當人在演奏樂器的時候,腦袋裡就像在放煙火一樣,我希望未來不只有演奏,還期望能找到結合音樂和心理學的呈現方式,和觀衆分享我的在閱讀的收穫。」
演出將於2月4日與3月2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3月3日與6日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3月29日與31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登場,同臺演出還有雙簧管演奏家謝宛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