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峻 嘉義市社大自然農法學員增加 熱學養生法

嘉義市社區大學自然農法班老師胡安慶、張山蔚、學員吳筱築分享「天貝」的製成的菜餚。(廖素慧攝)

嘉義市社區大學自然農法班學員認識及學習「天貝」的製作方法。(廖素慧攝)

黃豆發酵製成的火龍果天貝奶昔。(廖素慧攝)

用黃豆發酵製成的胡椒鹽天貝。(廖素慧攝)

臺灣已是高齡社會,健康老化的觀念促使養生風氣日盛,嘉義市社區大學自然農法班因5月間疫情嚴峻而停課,最近復課,教種農作物、保健養生法,學員不減反增爲150多人,19日有學員傳授製作豆類食品,吃出健康滋味,響應熱烈。

嘉義市社區大學自然農法班老師胡安慶指出,開班已16年,原本爲都市退休銀髮族開課,教種花種菜及園藝怡情養性,後來擴大延伸到種農作物、糧食及分享養生方法,變成一個樂活養生美食資訊交流平臺,疫情發生以來,班員不減反增,目前有來自中南部及嘉義縣市的班員150多人。

自然農法班老師張山蔚表示,創班學員吳筱築由於個人健康因素,而引用印尼傳統食品「天貝」,再加以研發豆類製品,天然發酵的作法可以廣泛運用於黃豆、鷹豆、紅豆、黑豆等豆類,因而此次該班特地與嘉義大學合辦關於天貝製作的研討會。

吳筱築說,天貝(Tempeh)是印尼的傳統發酵食品,大多由黃豆製成,將黃豆浸泡發酵48小時,再脫膜、蒸熟、加入天貝菌,再第2次發酵48小時就能製成天貝,製程中保留黃豆富含的營養成分,發揮最大養生功效,近幾年歐美也關注到天貝的優質。

吳筱築說,因爲家族病史的關係,她從小體弱多病,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嘗試過各種療法,後來因緣際會接觸自然醫學觀,調整飲食及心靈並進,身心逐漸有明顯改善,因而她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有助於也注重養生的同好能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