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直播實境秀 弱化媒體監督

疫情指揮中心透過直播提供訊息社會大衆,有學者認爲,此舉也弱化媒體監督角色。(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成立滿1年,透過直播收看記者會成了家喻戶曉的活動。交大傳播科技學系教授傳播學者魏玓指出,政府親自直播固然有好處,但在第一批武漢包機返臺以來,從運鏡、片頭等線索,可看出記者會轉變爲實境秀,加上記者與受訪者網友留言三方互動模式,無形中也弱化媒體監督的角色。

魏玓說,直播記者會是新的型態,疫情新聞很重要,直播可讓更多人看到,但也改變記者與受訪者互動的形式,2月4日武漢包機返臺後開始加設的片頭、收音的加強及運鏡的改變,都可看出痕跡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武漢包機返臺當日,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突然激動落淚,拿起手帕眼淚,讓一旁疾管署長周志浩接續迴應,明明周志浩還在講話,但鏡頭卻給了陳時中一個特寫畫面停留在陳時中身上19秒,這不是正常記者會資訊傳播的形式。

他表示,從那天起,媒體從採訪的人變成進入表演的人,角色被弱化,官員和記者變成被觀賞的對象。過去記者未特別重視怎麼發問,卻因特別收音而得以被聽見。去年中時記者所提的「假象說」並非不能問,卻被不太理性方式檢視。

該「假象說」衍生出媒體羣起要求指揮中心阻止對記者的霸凌,前行政院院長辦公室主任李懷仁取得Line媒體羣部分截圖,在留言區洗版指中時耍官威。魏玓表示,這是典型的帶風向,政府在過程中有很強的主導權,加上民意支持增加影響力,導致媒體變成弱勢

魏玓表示,媒體本應是監督、尋求事實的角色,但政府利用民意,讓大家覺得「沒什麼好問」,相較歐洲補助新聞媒體度過難關,在疫情期間強化媒體監督角色,臺灣這樣很不理想,這種現象已破壞了民主運作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