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三絕,無法超越

全文共5240字 | 閱讀需11分鐘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建康(今南京)郊區要修建一座寺廟。

因掘地基的時候發現了一口古瓦棺,所以稱瓦棺寺(又名瓦官寺,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集慶路南側)。

開山法師慧力奏請建寺後,就帶領僧衆四方化緣搞衆籌。但籌錢遇到了一點小困難,城裡人給倒是給了,就是給得不多,忒摳門,“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所籌的錢很難裝點佛像金身啊,慧力和尚也不得不爲凡俗錢物發愁了。

一天,化緣的和尚遇見一個年輕人,當場認捐一百萬。

和尚們都驚呆了。有人認出這個語出驚人的小夥子,是退休官員顧悅之的兒子,但聽說他們家挺窮的。和尚回過神來,正色道:“還請這位施主莫要開玩笑了。”

顧愷之卻仍舊堅持:“你甭管,一百萬只多不少,給我在寺裡留一面白壁就行。”

接下來一個多月裡,顧愷之哪兒也不去,宅在寺廟裡,對着牆壁構思菩薩像。他拋棄了當時寺廟的標準畫像“佛祖論道”,而選用了較爲罕見但又被有錢貴族們喜歡的維摩詰菩薩像。

畫像按時畫好了,寺裡的和尚看了都嘖嘖稱奇,只是有人很快就覺察出了怪異之處:這菩薩沒有眼珠!

這正是顧愷之刻意爲之的一次策略安排,他要把最後的點睛之筆,留待寺廟開寺的頭一天再進行。

此外,他還給衆和尚佈置了一個重要的宣傳任務。衆人要負責在茶肆巷弄間傳遞的消息內容,大致如下:

瓦棺寺將於本月某日開山門,屆時將現場給維摩詰菩薩像點睛。第一天前來觀看的人,需捐十萬,第二天減半需捐五萬,第三天給多少隨便你。走過路過莫錯過,僅此三天絕不復刻。

稀有的東西總是珍貴的,而珍貴的東西也總是被世人追捧的。追劇狂熱愛好者可能有點眼熟顧愷之這一套,不就是現在的會員制麼?開通超級會員可提前直通結局,普通會員可提前觀看6集劇情,不花錢的非會員你就老實坐等更新吧。分批次階梯收費,1600多年前顧愷之就已經玩過了。

當下好使的策略,以前自然也好使。山門打開的那天,堪稱萬人空巷,人都擠在了這座名不經傳的廟宇前,等着最後點睛一筆。

恢弘的佛像前,顧愷之提筆沾墨,手起筆落間,人羣中剎那鴉雀無聲。仿若佛光普照,光照一寺,最後一筆瞬間激活了人物風采,信衆眼中飽含着淚,屈膝就拜。

回頭和尚一攏賬,百萬錢果然只多不少。

顧愷之僅憑一幅畫就解了寺廟之難,也讓其年少成名,在畫壇上嶄露頭角。他的後世粉絲張僧繇學他,玩了一次“畫龍點睛”,同樣驚豔了世人,載入史冊。

▲臨摹壁畫《維摩詰像》,顧愷之畫的菩薩像大概長這樣。圖源/圖蟲創意

顧愷之出生於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顧家本來也算是名門望族,祖上有不少人曾在孫吳和西晉時期當過官,先輩顧雍還擔任過吳國的宰相。後來漸漸就沒落了。

但從大體上看,顧家家境還是不錯的,起碼教育跟得上。

顧愷之本人博覽羣書,見多識廣,多才多藝,擅長寫詩作賦和書法,尤其擅長繪畫,精通畫人物和山水,後世尊其爲山水畫鼻祖。

他是中外繪畫史上有作品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知名畫家,當時人都說他有三絕:畫絕、才絕、癡絕。

顧愷之除了畫過光彩照人的佛像,還給美男子河東裴氏裴楷畫過像。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魏晉時期,美男輩出,比如嵇康、潘安、衛玠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美男子。實際上,曾官至中書令的裴楷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他儀表出衆,即使粗服蓬頭,也很是風度翩翩、清姿高潔,那時迷戀他的人都稱他是“玉人”。他們說:“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顧愷之給這位美男子畫像,畫完後特地在他的臉頰上多畫了三根鬍子。有人不解,問他是什麼原因,顧愷之說:“裴公俊逸爽朗,很有才識,這恰恰表現了他的才識。”於是賞畫的人仔仔細細品味着畫像,確實覺得添了三根鬍子之後更有氣韻了,遠遠勝過沒有添上的時候。

縱然這些故事在當時爲人們津津樂道,但千年以後,人們對顧愷之略有耳聞,恐怕更多還是得益於他如雷貫耳的代表作——《洛神賦圖》吧。

▲一個有趣的循環:曹植《洛神賦》-顧愷之《洛神賦圖》-後世《洛神賦圖》郵票。圖源/圖蟲創意

三國時,魏國的大才子曹植曾寫下一篇“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洛神賦》。100多年後的某天,顧愷之翻開書卷,讀到了這個篇章,邊讀邊爲箇中哀婉悽美的愛情故事心神激盪,於是傾力創作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

曹植筆下的洛神,相傳爲中國先秦神話中天皇伏羲的女兒,因渡洛水覆舟淹死,遂成了洛神。還有另一個版本說,由於她太美,被黃河之神河伯擄走爲妻,成了宓妃,後來被封爲司掌洛河的水神。

除了當事人,誰也不知道曹植在寫《洛神賦》時寓意了什麼,他只是在序言中講道:“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後來,吃瓜者暗地裡揣測曹植筆下的理想女神,其實就是其兄長曹丕的老婆甄宓,而《洛神賦》講的就是小叔子愛慕嫂子的故事。

但就算不着急着對號入座,單純把故事看作是人神之戀,人們也能細膩感知其中的美好情感。讓我們目光跟隨着顧愷之的畫卷展開,故事即將開講。

《洛神賦圖》分段描繪了賦的內容,畫面開首展示了曹植在洛水河邊和洛神猝然相逢的情景。曹植在侍從的簇擁下,步履趨前,見着了一位洛水女神飄然而來。“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女子的天人之姿驚豔了曹植,讓站在岸邊的他表情凝滯,僅一雙秋水遠望着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嚮往。

只是人神終究會合無期,人神殊異,短暫的相遇相戀如雨過雲煙。畫卷的最後,洛神駕着六龍雲車離去,回首張望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但最終消失在雲端,只留下此情難盡、此景難忘的曹植立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捨地離開。

顧愷之將不同的情節放置在同一個畫卷上,洛神和曹植反覆出現在畫卷當中,在紙面的二維空間上加入了時間概念,讓畫面具有連續性,完整地傳達了二人邂逅、相戀、依依惜別的過程。千載之下,仍使人共情動容。這幅名畫作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最早的一幅,被譽爲中國畫的始祖。

在顧愷之之前,人物畫刻畫以相貌爲主,到顧愷之這裡,更注重人物精神氣質的表達,他大力提倡“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他使繪畫從技術活裡脫離出來,成爲真正的藝術形式。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雲:“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洛神賦圖》不啻爲“傳神論”的最佳代表。

然而,要是問起乾隆最喜歡顧愷之的哪副畫,恐怕他要大聲告訴你:那必須是《女史箴圖》,妥妥的啊!

▲《女史箴圖》(唐摹)局部,現存大英博物館。圖源/網絡

因爲他在上面蓋了足足37個收藏章,而且將其列爲“四美”之首(“四美”包括《女史箴圖》《瀟湘臥遊圖》《蜀川勝概圖》《九歌圖》)。

▲乾隆在《女史箴圖》(唐摹)上的題字“彤管芳”。圖源/網絡

正如同《洛神賦圖》是根據《洛神賦》而作,《女史箴圖》也是顧愷之依據西晉廣武侯張華以歷代賢妃故事爲本撰寫的《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300多字,意在諷諫皇后賈南風及建議女性修德養性,在當時流傳甚廣。晉惠帝時,賈后挾惠帝下詔,殺死了當時輔政的外戚及其黨羽數千人之多,獨攬大權長達八九年之久。

如果說,古代有言諫、文諫、詩諫,那麼《女史箴圖》則是畫諫。顧愷之將文中故事以圖畫的形式加以描繪,使之更加通俗易懂,直擊人心。

此外,還有一幅也起到了“畫諫”作用的畫,是他的《列女仁智圖》。

▲《列女仁智圖》(宋摹)局部,他當時摹寫人物的線條又稱爲“春蠶吐絲描”。圖源/網絡

顧愷之根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而畫。劉向是漢成帝時候的校秘書,相當於皇家圖書館的館長。漢成帝寵愛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倆,長期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劉向對此感到無比糟心且憂心忡忡,於是就採摘了歷史上各種賢德女性的資料,編輯成《列女傳》這本書,誠心誠意地獻給了皇帝,希望他從中吸取教訓。

值得注意的是,《列女仁智圖》的“列”字不是剛烈的烈,而是排列的列。

整幅手卷採用圖畫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賢德女性的故事。裡面包含了15個故事場景,一個場景描繪一位傑出女性,場景間彼此獨立,沒有關聯。只可惜今天留下的都是殘卷,只有七個故事保存完整。欣賞此卷,應當每一次只展開一小段,看完一段捲起來,再展開下一段。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PPT版的故事會?的確一樣的圖文並茂,且具有宣傳教育的功能。

不會打仗的官員不是個好畫家。顧愷之不僅畫得一手好畫,還參過軍、領兵打過仗。

同許多文人一樣,顧愷之的當官路途並不算很順利。最開始的時候,他擔任過桓溫及殷仲堪的參軍,在桓溫死後,又被任命爲刺史府的參軍,直到晚年才進入朝廷,擔任散騎常侍。

在人們眼中作爲文人雅士的顧愷之,其實也是挺能打的。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號稱“中原海寇之始”“海盜祖師”的孫恩,起兵反叛東晉。兩三年間,叛軍從海上,數次登陸。其中一次,孫恩的兵鋒直指蘇州。正值危急存亡之際,顧愷之領兵來到了太湖之濱(今天蘇州相城區一帶),與孫恩叛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激戰。

顧愷之不僅身先士卒,而且勇猛殺敵,極大震撼了敵人,最終孫恩無法突破顧愷之的防線,撤兵而去。顧愷之“保境安民”的壯舉,不僅讓朝中羣臣刮目相看,而且受到了當地百姓的讚頌。後人爲了紀念顧愷之,還將他尊爲“河涇侯”,修建廟宇,世代祭祀。

▲江蘇無錫顧愷之雕像。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打仗畢竟是顧愷之的副業,他的主業仍是畫畫,是爲一絕。另一絕“才絕”則是針對他工於詩賦,言辭妙麗,出口成章而言的。

有一次,顧愷之應邀出席一個茶會。茶會的主人是他的老東家——徵西大將軍桓溫。桓溫在江陵修築城牆,營建官署,完工後邀請賓客和僚屬出漢江渡口來一同遠觀城景。他說:“誰能恰當品評這座城,有獎賞。”座上的顧愷之隨口說了兩句:“遙望層城,丹樓如霞。”不僅贏得了滿堂彩,還得到了桓溫賞給他的兩個婢女。

還有一次,據說顧愷之剛從會稽遊覽回來,有人問他當地山川的景色如何,他幾乎不加思考就回答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其上,若雲興霞蔚。”他將沿途風光濃縮爲不到二十個字,形象鮮明,如同景在眼前,美不勝收。這也是成語“千巖萬壑”的由來。

像這類記述,《世說新語》中還有很多,從中可以窺見顧愷之的聰穎和才學。

顧愷之一生寫下很多文學作品,只可惜大多失傳,能反映他文學成就的有《觀濤賦》和《箏賦》等。在他本人看來,他寫的《箏賦》比竹林七賢的嵇康所寫的《琴賦》要高奇得多,頗爲自負。

如果說“畫絕”和“才絕”都是真心實意誇顧愷之的,那麼,“癡絕”可絕對算不上什麼好詞了。

《晉書·顧愷之傳》中說:“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換成大白話就是,這人傻到家了,別人都愛拿他開涮。此外,顧愷之小名“虎頭”,人稱“顧虎頭”,莫名也讓人覺得有一股憨氣,同他的性情很是合襯。

頭一個拿他開涮的不是別人,正是他最新上任的少東家桓玄。熟悉東晉歷史的人都大略知道,桓玄這個人風評不咋地,而最出名的差評,莫過於《晉書》裡那一句“性貪鄙,好奇異”。也就是見着啥好東西,都想據爲已有。

顧愷之曾將他多年精心創作的得意畫作藏在一個木櫥裡,貼上了封條,寄存在桓玄家中。桓玄背地裡思考不過三秒,便把櫥子裡的畫全部偷拿走了,然後又仔細貼回了封條。等到顧愷之來取回自己的東西,桓玄臉不紅心不跳地說:“你託我保管的東西,現在完璧歸趙啦”。

顧愷之去掉封條,打開櫥門,卻發現自己的畫一幅都不剩了,櫥子內空空如也。他冥思良久後,喃喃自語:“妙畫通靈,變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

更讓人發笑的是,有一次桓玄不知道從哪撿來一片柳葉,送給顧愷之,告訴他那是“蟬翳葉”,拿上它,人就能隱身。顧愷之剛一拿到手裡,桓玄突然就對着他撒尿,並且口中振振有詞:“哎呀,人呢,哪去啦,剛剛不是還在這兒的嗎?”

於是,顧愷之就相信他的確看不見自己,小心地收起那片葉子,走了。

一個人能做到這個地步,不是智商有問題,就是情商高得出奇。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權臣迭起,統治者專橫暴戾,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成爲政治犧牲品。委曲求全的士大夫爲避禍,往往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爛醉如泥、裝瘋賣傻便是其中一招,代表人士可參看竹林七賢之阮籍。

桓玄在當時是一個權傾內外的人物,他竊取顧愷之的畫作,自然不是出於簡單的戲弄,就是貪鄙心作祟罷了。顧愷之也知道是桓玄偷了他的畫,但他惹不起桓玄,就只能裝瘋賣傻打哈哈糊弄過去。至於“引葉自蔽”,不過就是兩個影帝級別的戲精來回切磋罷了。

▲顧愷之,人稱“顧虎頭”。圖源/網絡

顧愷之的“癡”,不全是受人欺負,他也有“率真通脫”“癡黠各半”的時候。

《世說新語》記載,顧愷之吃甘蔗一反常態。旁人吃甘蔗,都是從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他呢,則是從尾端不太甜的地方吃起。別人大爲不解,覺得很奇怪。顧愷之則笑嘻嘻地美其名曰:“漸入佳境”!從尾到頭,越吃越甜,快樂無窮。

擔任散騎常侍的時候,顧愷之有一回和同僚謝瞻一起在月下吟詩。兩人坐得有點遠,顧愷之每吟詠一次,謝瞻便遠遠地稱讚應和他一回。誰知道,顧愷之越發精神起來,也不管夜深了人要睡覺的。謝瞻實在困得扛不住了,偷偷叫僕從代替自己,繼續應和顧愷之——反正隔得遠,他也看不見!

顧愷之果然沒有發現什麼異常,還以爲謝瞻陪了他一宿,興致勃勃地念了個通宵。

顧愷之就是這樣的人,正如他的老東家桓溫曾評價他說:“顧長康(愷之)體中癡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平平耳。”

任何時代,難得糊塗都是聰明人的最高境界。

參考資料:

1.[南朝宋]劉義慶等著,劉孝標註:《世說新語》

2.[唐]房玄齡等:《晉書·列傳第六十二·文苑·顧愷之》

3.[唐]張彥遠著,俞劍華注:《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4.許杏林:《顧愷之》,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

5.張安治:《顧愷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6.袁有根等:《顧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