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帶火了這座千年古村

原標題:歙縣瞻淇魚燈如何帶火徽州傳統村落客戶端

暮色四合,徽州大地披上了一襲輕紗般的薄霧。2025年1月30日,安徽歙縣的瞻淇村,被滿懷期待的遊客簇擁得熱鬧非凡。隨着一陣陣激昂的鑼鼓聲響起,八盞巨型錦鯉燈絢爛如織錦,被一羣年輕人高高擎起,自祠堂翩然游出,穿梭在蜿蜒的古巷之間。燈光下,古巷兩旁矗立的明清時期馬頭牆上斑駁的磚雕彷彿被賦予了靈性,與魚燈的光影交織出一場穿越時空的舞蹈。

截至2月12日,這場持續十餘天的魚燈巡遊已吸引超過30萬名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涌入這座人口僅千餘人的古樸村落,共享這份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喜悅。3年前,瞻淇村的新春景象尚顯寂寥,唯有一支由數十位六七十歲老人組成的魚燈隊,默默傳承着祈福巡遊的傳統,爲村莊帶來一絲年味。而今,這番景象已煥然一新,煥發着勃勃生機。

暗夜中的堅守

據瞭解,這一充滿韻味的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年間,當時由遷居至此的徽商汪氏一族運用竹篾作爲魚燈的骨架,以精緻的絹布裁剪成鱗片,精心製作成魚燈,象徵着“魚躍龍門”的吉祥之兆,寄託了對子孫後代能夠秉承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期盼家族能夠代代繁榮昌盛的美好願景。

在明清時期,這座古樸的村落每逢正月佳節,都會組織起一支規模宏大的魚燈隊伍,人數多達百餘。魚燈在夜色中蜿蜒遊走,猶如璀璨的星河灑落人間,巡遊至十里之外的徽州府城,場面蔚爲壯觀,深受百姓喜愛。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座古村逐漸面臨着各種挑戰。至2020年,村中能夠完整扎制魚燈的老藝人已屈指可數,僅剩幾位年逾古稀的傳承人堅守着這份技藝。而參與魚燈巡遊的隊伍,成員也幾乎都是由六七十歲的老人組成。

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

魚燈的璀璨“出圈”,猶如一把鑰匙,解鎖了瞻淇村莊的無限活力。2024年,歙縣縣委縣政府正式啓動了“千萬工程精品示範村”瞻淇振興藍圖,通過精心協調與申請,匯聚了省級和美鄉村專項資金、縣級統籌資金以及社會資本的多方力量,預計實施21個關鍵項目,總投資額將超過6000萬元,旨在以瞻淇爲火種,借魚燈之舞,照亮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

2024年下半年,歙縣國有企業農文旅集團的加入,爲瞻淇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該公司與瞻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攜手,共同創立了黃山瞻淇鄉村發展有限公司,並攜手北岸鎮政府誠邀安徽鄉信文旅有限公司入駐瞻淇,全面負責村莊的系統化運營。鄉信文旅入駐後,迅速行動,不僅設計了瞻淇村品牌“錦鯉瞻淇”及專屬形象LOGO,還制定了魚燈表演的統一標準,規範了宣傳發布流程,並優化了魚燈研學產品,開發瞻淇特色“八碗四碟”進一步提升了瞻淇的文化內涵與旅遊吸引力。

2025年“魚燈亮,福年旺”春節主題活動提前佈局,衆多精美的陳設設施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舉措讓瞻淇魚燈在網絡上的熱度再創新高。春節前夕,“瞻淇”這一關鍵詞在全網範圍內的直接搜索量實現了月環比增長573%,瞻淇村備受矚目。

一盞燈火照亮希望的山河

在這個春節,瞻淇村彷彿被點亮了,綜合餐飲業從2家擴展到6家,其中敦合堂的“八碗四碟”傳統佳餚售出超過2000份;麪店從原先的2家增加到29家,每家店日均售出200碗香氣四溢的筍乾肉絲麪;魚燈作坊從5家增加到13家,家家戶戶門前掛滿了手工製作的魚燈;漢服旅拍的新風尚也吸引了2家店鋪入駐瞻淇;村民自家的小攤位更是琳琅滿目,熱鬧非凡……

正月期間,魚燈研學工坊內人聲鼎沸,孩子親手編織竹篾、調配燈色,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村裡的祠堂裡聚集了更多的年輕遊子,他們熱烈討論着不再遠赴他鄉打工,而是選擇留在村內,致力於魚燈文化的傳承與發揚;70歲的老者也緊跟時代步伐,開啓了直播,用淳厚的徽州方言將“魚燈”的古老傳說娓娓道來。

當被問及村莊的變化時,老人笑容滿面,手指輕輕劃過祠堂新掛的楹聯:“燈傳萬代憑薪火,魚躍千門看少年。”這句寓意深遠的話語不僅是對瞻淇村魚燈文化傳承的美好祝願,更是對年輕一代勇於擔當、積極傳承傳統文化的肯定與期待。一盞盞魚燈,照亮了瞻淇村的山河,也照亮了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路。

當最後一尾魚燈游回祠堂,遊客仍舉着手機追逐那些提着迷你魚燈的孩童,暖黃的光斑在青苔上跳躍,彷彿800年前的光陰從未流逝。

瞻淇魚燈的故事揭示了這樣的邏輯:當古老技藝被賦予當代價值,當鄉土情懷轉化爲創新動能,那些曾黯淡的文化火種終將成爲照亮共同富裕之路的璀璨星河。這盞遊過千年的魚燈,不僅守護着徽州大地的集體記憶,更照見了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是比燈光更明亮的文化自信,比魚躍更動人的時代征程。(中國網)